试比较中美言论自由权

时间:2022-06-21 05:12:27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美两国此方面的一些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明晰适合我国国情的言论自由权利保护范围。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宪法权利;言论自由原则

一、美国之言论自由权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订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就是美国言论自由权的宪法来源,是由美国开国奠基者们在1791年写入美国宪法的。这些国父认为,即使是民主选出的政府也是有可能侵害个人权利的,所以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宽容品性的民主国家,他们决定把一些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写进宪法,这便是包括言论自由权在内被称为美国权利法案的第一至第十宪法修正案。

尽管美国言论自由权的法条从制定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权利法条的含义却并不是很清晰,理论上既对此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实际的执行实施也是一段困惑挣扎的历史。美国的法官们就是在困惑挣扎中,通过对个案的审理,努力寻求着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试图不断明晰化言论自由权的含义和范围。通过他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建立起如今这样一个对言论自由权提供了卓越保护的先例体系。

在美国,对言论自由权条款的现解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大法官霍姆斯和布莱德的一些著名观点发展而成。从他们对言论自由充满洞察力的见解中,形成了以下一些言论自由权利原则:

1、内容中立原则。这一原则最早形成于一个著名的案件即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Barrette,在此案中,法院拒绝了政府单纯基于观点不同这一原因行使的言论审查权。随后,法院的这一决定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范围更宽泛的原则,把所谓的“基于内容”所作的限制言论自由行为都纳入到了司法审查的范围。与此相对,对于政府“内容中立”基础上的言论管制行为,比如对言论时间、地点、方式的规范,法院却大多持一个可接受的态度,在管制必要性的证明上对政府要求更低。

2,利益平衡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如果没有重大的政府公共利益存在,使得其维护这一利益的义务超越了其保障言论自由的责任,那么政府的言论审查行为就是被禁止的。这一原则体现在象Schneider v state,Niemotko v Maryland等一系列案件的法院判决中。

3、明确迫近危险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政府必须证明其审查的争议性言论必须和其认为该言论会带来的危害之间有比较近的因果关系。体现这一原则的一个重要案件是Brandenburg v Ohio。这一原则也被用来分析一个言论是否具有挑衅性足以激起听者的暴力反应并使其自身失去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就像法院在Chaplinsky v New Hampshire中所做的决定一样。

4,最低限制原则。这个最后的原则要求政府必须在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柔和的方式保护其利益时才能诉诸于言论审查的手段。因此,这一原则用来决定相应情形下是否存在言论审查的必要,它的作用体现在Schneider v State及Sable Communications Co v FCC等案件中。但有批评者认为,这一原则使得法官在政府规范社会形式手段的效率性选择问题上成了第二位的立法者。为了回应这一批评,法院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商业言论领域,放宽了这一原则的标准,只要求政府采用的限制言论自由的方式与其所要保护的利益具有相对合理性即可。

二、中国言论自由之立法状况

在中国,宪法同样规定了公民享有包括出版自由在内的言论自由权。宪法第三章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中国与美国相同,对言论自由包括出版自由也予以了保护。还有一点与美国相同的是,中国宪法的条文也具有高度抽象性,从而使得条文含义不是非常清晰。中国宪法对于如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行使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使得这一条文像很多其他宪法条文一样只具有宣称式的性质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它的这种宣言性质,这一条文就不像美国第一修正案那样只适用于约束国会的立法行为,我们可以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作出比美国更宽泛的解释。

三、中国言论自由权之发展

当然,上面的假设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保护言论自由的宪法条文,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处于一个受痛的阶段,正在逐步认识、辨别、认可并保护这一权利,就像上个世纪的美国一样。因为法律传统的不同,对这一权利的认识、保护方式自然也会有差异,在美国,其宪法确立了司法审查权作为保障这一权利的强制执行机制,而在中国,我们没有这种机制,我们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立法和立法解释来对言论自由权予以保护。

美国现已发展出了一系列原则来明确什么样的言论应予以保护,什么样的限制可以加诸其上。这个发展的过程是非常漫长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尚不能说中国对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已经达到了同等水平和高度,特别是就一些政府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行为,我们目前确实没有什么有效的能强制实施的规范手段,除非政府的这些行为构成了侵权或刑事犯罪可以依照民法或刑法追究其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但是中国正紧跟保护言论自由的这一世界趋势,正在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这可以从历次的状况发展白皮书的内容看出来。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中国传统观念的原因;人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因,中国可能需要经过一个更长更困难的时期才能发展出对这一权利相同水平的保护。但保护人权、追求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现如今已成为了一种世界趋势,而为各种思想和观念创造了一个自由流通市场的自由言论权无疑对民主和个人自由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制国家,但是我们并不完全排除民主这一概念及相关做法。所以,中国为了保障公民的个人自由权以及其他一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发展对言论自由权的保护。

至于如何发展这一保护,美国的做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为我们国家并不实行三权分立,中国法院不具有象美国法院一样的司法审查权。但是中国依然可以学习美国在自由言论领域发展出来的那些原则内容。例如,政府审查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必须是为了保障政府的重大利益等等。中国可以平衡社会的不同利益然后通过立法明确在哪些情况下政府可以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及如何限制,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外一律不得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使,另外还要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情形下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亓捷 任才峰《中美对言论自由的宪法救济比较研究》摘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01期

[2][美]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黎建飞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温辉 《言论自由:概念与边界》摘自《比较法研究》2005第3期

注解

①Alan B Morrison《fundamentals of American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92页

②319 U.S.623(1943)

③308 U.S.147(1939)

④340 U.S.268(1951)

⑤395 U.S.444(1969)

⑥315 U.S.568(1942)

⑦308 U.S.147(1939)

⑧492 U.S.115(1989)

上一篇: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下一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