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21 01:39:44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一.前言

研究国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其与中国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可以为中国的教师教育走向国际水平,发展出符合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作为生物科学发展的领头国,美国的科学教育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美国的科学教育被作为研究和参照对象,被许多国家的教育界和学者关注着,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之一,就是对美国生物学课程和教材的分析研究。[1]分析和研究美国的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有利于我国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发展。

二.中美生物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主要筛选了美国四所生物教师教育专业排名靠前、信息较全面、课程体系较典型的大学,它们分别是:纽约州的阿德菲大学,明尼苏达州的贝塞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的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和阿卡迪亚大学(下文统称“样本校”)。我们对样本校生物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学位课程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阅读与翻译,并与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在中国教师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华中师范大学进行比对,进而分析了中国课程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改革提出了建议。

(一)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与分析

1.中国通识教育缺乏新生定向类课程

新生定向课程是指针对新生开设的,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个人定位的大学启蒙课程。美国部分学校还开设有针对教师教育计划这一项目的定向课程,如阿德菲大学的“青少年教育学者计划定向课程”。而中国的绝大部分高校都将新生定向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主要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和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主导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取代新生定向类课程的教学。在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之下,职业发展定向所带来的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使得新生定向课程的空位更加明显。新生定向课程的设立将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培养的效果。

2.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

中国通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进行描述[3],通常宽泛、不够细化,难以评价目标达成的效果。相比之下,美国的通识教育目标则更为具体。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拥有自己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美学的理解,具备一定的表达、沟通与写作以及科技运用能力,具备维护健康、进行生活休闲、以及多元文化或全球化意识,拥有合理价值追求的公民,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一般目标。针对每一个培养目标,它们都会开设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并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以保障各类目标的实现。从课程目标的描述方式进行比较,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更为全面。

(二)中美生物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比较与分析

根据中美高校对各课程的教学描述,我们将样本校的教育学位课程划分为五个板块进行比较,分别为: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类课程,教学管理类课程,教育素质类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教育哲学、美学类课程等),以及教育技术类课程。

1.我国生物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多样化程度不足

教育学位课程是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强师范生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部分。然而,我国的教育学位课程却显得较为单薄。究其根源,是中国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专业性的失衡导致的,这一现象充分地体现在了教育类课程与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比较上。比较发现,华中师范大学生物教师教育的生物学位课程与教育学位课程的比重远高于美国各样本校。

2.我国生物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缺乏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学习者特性知识”[4]是舒尔曼定义的七项基本教师技能之一,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在新课改强调的中学生物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中,就包括了“学习者分析”的能力。[5]中学教育的对象大多为青少年,在中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学习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学生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各方面理论,将帮助未来教师更快地适应教师的职业。尽管我国一直强调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培养,为师范生提供了见习中学教学的机会,可是针对教育对象所开设的学习和研究课程并没有被纳入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之中。相比之下,美国高校针对青少年开设的教育课程形式多样,主要围绕青少年心理、生理和青少年教育方法展开,如“青少年心理学”、“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

3.我国生物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缺乏教学管理类课程

教学管理类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具备对课堂、校园的管理能力,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各种信念、文化的管理技能。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均未开设此类必修课程。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中的班主任工作实习来完成。而四所美国样本校所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包括“课堂管理”、“维护问题学生”、“学习环境设计”。

4.我国生物教师教育的教育学位课程未凸显教育素质类课程重要性

据笔者调查,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育素质的培养还是较为重视的。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之下,学校围绕教师素养提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相继开展,如“师范生技能竞技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同时也新增了师范生钢笔字、粉笔字、教学技能测试,规定在校师范生必须通过各项测试,方可取得学位。但在课程设置上,教育素质类课程依然是被设为任意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教师的品德与修养”等,其重要性未被凸显。在调查的美国样本校中,除贝赛尔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均设置了语言类课程。

5.教育实践类课程学时无法满足我国生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重在实践。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课程学时普遍远大于实践课程学时,实践课程一般采取在特定年级统一开设的方式,并主要集中于教学实习、见习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美国大学则非常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同步。如贝塞尔大学,在开设“教育学介绍”课程之时,相应地又开设了“实地教育训练”;再如阿卡迪亚大学,该校则直接在多门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对比美国高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步的情况,我国高师除了单独的教育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外,阶段性实践课程的匮乏情况也亟待改变。

三.中美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对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

在对中美生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比对与分析后,笔者总结了美国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如下:

(一)重视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通识教育是各学校培养学生的理念所在,想要培养更优秀的生物教师,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正如上文中谈到的,中国师范课程体系的通识教育部分培养目标过于抽象和宏观,课程设置单调,难以达到培养真正具备通识素养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我们应对通识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多元化的课程,发挥通识教育的“通识性”。

(二)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生物学位与教育学位课程比例

“学术性有余,师范性不足”是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严峻问题。过去中国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毕业从教的学生并非百分百,师资流失率非常高,这可能是高校在培养模式上选择授予生物理学学位,弱化教育学位课程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保证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生从教比例接近十成,这为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生物学位与教育学位课程比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各高校可就授予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生物学“理学学士学位”还是“文学学士学位”进行探讨。同时,加大教育学部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践课程,将有助于培养更专业的教师。

(三)提高教育学位课程的实用性

对我国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最优先的就是应当提高教育学位课程的实用性,包括开设教育对象的分析课程、校园及课堂管理课程、教育语言类课程等实用性课程。同时还包括强化各课程的实践,开设与各理论课程相应的实践课,搭建学生观摩、助教以及体验教学的实践平台等具体措施。总之,提高教育学位课程的实用性,将是优化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生物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J].生物学通报,2003,38(4):28.

[2]杨公安.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研究一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2009年:15—16.

[3]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2005:18.

[4]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22.

[5]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7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佛山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充分发挥默读的作用 下一篇:《战国策》中“为”字作动词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