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的思考

时间:2022-06-20 07:02:45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的思考

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创新服务工具和服务手段是商业银行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试图就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创新与风险控制谈一下自已的观点。

现状与问题

从1994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这些票据专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

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虽然再贴现利率目前也做了调整,但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日显清淡,而转贴现业务的利差也愈缩小。

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因素,从总体上讲,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企业联手签订虚假商品交易合同,甚至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票据融资手段骗取银行资金,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现象也日趋增多。

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票据业务的盈利性与其流动性紧密相连,在当前经营方式下票据的流通大部分表现为票据实物的转移,从而带来了经营成本的增加,给业务操作如查询、交割等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产生风险。这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同业合作不足。同业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导致银行间执行结算纪律松弛不一,无理拒付、压票、压单、拖延结算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同业道德风险;同业票据信息的管理、沟通与合作不够,制约了票据在缓解同业资金紧张、创新业务品种、拓宽经营范围、增加经营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业务潜力未能充分挖掘。银行方面:票据业务政策几乎只限于向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银行倾斜,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上级行,在安排贴现(再贴现)贷款额度指标上,一般较少顾及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银行的需要,以致票据业务存在地区间和银行间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相关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欠发达或基层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丧失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企业方面:不少企业经营者、企业财务人员票据知识欠缺,不能充分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组合,可以使用票据的业务融资大多通过贷款等传统方式解决,或者是在贷不到款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票据。

贴现票据种类单一,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由于当前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薄弱,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量占整个票据市场交易量的90%以上,体现商业信用特征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量很少,交易地域和签发单位仅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票据业务范围狭窄,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盈利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探索推动发展

首先,应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在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先进行试点,积累相关经验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根据行业目前的情况,法人客户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数量及金额均属于各商业银行之首,目前运作成本较低的方案是直接将银行承兑汇票“改进”为融资性票据,即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不再强调其签发的单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然后推广到效益好、信誉高、管理规范的中小型企业;最后是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通过严格控制票据再贴现,鼓励转贴现和票据转让行为,活跃和培育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其次,实行“一户一行”的主办行管理制度,企业只能在一家主开户银行签发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这家银行就是企业的管理行,管理行对企业开票情况进行监控,并采取科学方法对开票限额进行一定的控制。

此外,银行在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如实逐笔将其录入到信贷登记系统中,由于信贷登记系统所有信息共享,当企业签发的票据与其现金流量出现不对称时,银行可以停止对该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还应建立票据融资企业退出机制,约束企业严格守信,对出现银行到期垫款的融资性票据的情况,由监管部门采取警告并勒令还款、黑名单通报直至取消票据融资资格的处罚,淘汰劣质企业,净化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防范与监管风险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票据融资业务,减少操作风险。在我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贷款通则》中对票据贴现等融资行为的规定不一。《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中未对票据贴现等融资行为做出专门的司法解释,而《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作为一种贷款方式。但事实上,票据关系与贷款合同关系的法律权利存在很大差异,应尽快解决这一冲突,统一法律范畴。同时,需进一步完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对票据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操作加以限制和规范,从法律角度减少操作风险。

积极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票据管理。一是加大票据防伪技术含量,改进承兑汇票操作方法和程序。银行业传统的“凭印支取”审核的办法已远远落后于当今电子化发展的市场现状,要规范建立银行印鉴预留库,实行票据业务自动化、电子化处理。二是建立网络票据业务,发展网络查询认证系统。摒弃目前通过电报查询等为主要手段的检验票据真伪的方式,在电子联行或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上,建立承兑汇票转让电子查询网络系统,对每笔已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录入系统,在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必须通过电子查询网络系统进行查询核对,杜绝假票和“克隆”汇票行为的发生。

金融机构要加强内控建设和制度落实。一是开展风险意识教育,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真假票据的不同特征和犯罪分子的各种作案手段,不断提高业务人员风险防范技能。二是商业银行要把票据业务纳入贷款管理范畴,在办理业务时要按贷款的原则和程序,对企业信用情况,承兑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对业务经办、审查、监督依责设岗,制订出一套出票、登记、查询等较为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和制度,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票据真实性、交易真实性和资金安全性,同时定期组织业务自查和互查,杜绝各类隐患,纠正违规行为,保证票据业务正常有序的开展。

依托银行同业公会组织,建立票据风险联防网络。一是实行系统内委托照票。通过同业公会协调,各行之间票据查询可实行委托照票付手续费的方式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效确保了票据真实性。二是建立社会信用管理系统,重点支持信誉好、效益佳的企业。通过同业公会组织,建立辖内守信和逃债企业信息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对一批产品有销路、经营效益好、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实行主办行管理,鼓励开展票据业务,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联合抵制不守信企业利用票据业务诈骗银行资金和逃废债行为,维护票据市场的信用秩序,实现票据风险的联合防范。

同时,还应加强金融监管,创新风险监管模式,将监管重点放在创造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环境上,促进票据融资的规范发展。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将银行承兑汇票纳入银行信用规模总量控制范围。会计结算部门等应按年度确定一个控制额度,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逐级核定票据融资总量,纳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加以监管。

加强对票据业务合规性监管,规范票据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和指导检查力度,强化对经营单位不规范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建立对违规票据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和处罚制度,切实维护商业票据的信誉和流通秩序,防范票据风险。

加强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监管。银行经办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银行票据诈骗屡屡得逞的根本原因。应重点加强商业银行相关内控制度及人员的监管,对没有认真执行账户管理规定,无原则地放宽开户条件,为企业随意开户;不按规定审核票据,不坚持复核制度;发案后遮遮掩掩,只求追回损失,不及时报案等违规操作等都要严肃查处。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总行营业部)

上一篇:走进李镇西“1、3、5”构想 下一篇:“港股直通车”意欲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