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体操”在学生指间尽情跳舞

时间:2022-06-19 09:53:06

思维的“体操”在学生指间尽情跳舞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它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问: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教学过程变得积极活跃起来。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进行探索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特别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了,可能就忘记了,看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容易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

四、激发求异,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数学生活中,要不断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放弃了一直沿用的讲授谈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一边长2厘米,另一边任意长(但比2厘米要长一些)的纸,要求学生为我们宜兴著名的阳羡雪芽茶叶筒上设计一张包装纸。课上,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筒高20厘米的圆纸筒,假定为茶叶筒,问学生,如果你准备把这个茶叶简侧面包装一下,应该裁剪多大的纸呢?学生都在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问题,自然会考虑到包装纸面积的求法,继在圆面积和侧面积已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公式,这是第一次思维创新过程。然后再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比较,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又一次思维创新过程。

五、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由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

上一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下一篇:感受诗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