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陷阱”激活学生思维

时间:2022-06-24 08:45:20

巧设“陷阱”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 易错之处 疑难之处 延伸之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66-01

一、易错之处设“陷阱”,不妨让学生错一回

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错一回,然后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出错的原因,这样就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针对学生容易漏写中间的0的情况,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309÷3= ,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

生1:我是用口算的,因为300÷3=100,9÷3=3,100+3=103,所以309÷3=103。

而生2、生3、生4则列出了以下三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4位同学的做法,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正确答案是103,生3做错了,虽然0除以3的结果是0,但是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数位上写0。

该案例中,计算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漏写0是学生常常会出现的,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易错点。

二、疑难之处设“陷阱”,让学生遇上知识冲突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数学知识的重难点,还要备学生的学情和可能会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在学生的疑难之处设置“陷阱”,让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迫使他们产生解决的强烈愿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数对”知识时,笔者巧妙地把(2,x)与(x,2)放在一起,刚开始学生一脸茫然,但在争辩之中慢慢厘清了数对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数对的含义,现在,我们来玩游戏,老师说数对,相应位置的同学快速站起来,比比谁既对又快。(4,2),(x,7),(3,x)。

[第一个数对是第4列第2行的同学很快站起来了。第二个数对是对应第7行的同学,但是第7列的部分同学也站起来了。第三个数对是对应第3列的同学,在同学的议论声中,第3列和第3行的部分同学犹豫不定。于是,笔者把数对(x,7)和(3,x)写在黑板上。]

生1:第1个数表示列,第2个数表示行。(x,7)表示第7行的同学,(3,x)表示的是第3列的同学。

[这时,(x,7)第7列的同学坐了下去,(3,x)第3组的同学坐了下去。]

师:好,(x,7)的同学请坐。比较(3,x)和(x,3),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下,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生2:(3,x)表示第3列的同学,(x,3)表示第3行的同学。

生3:(3,x)是同列不同行,(x,3)是同行不同列。

教师在该案例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了学生的疑难点(x,7)和(3,x)以及(3,x)和(x,3)这两组数对,在合适的时机设置“陷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了数对的列和行。

三、延伸之处设“陷阱”,让学生理解更深刻

知识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理解每个数学知识点。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出示了知识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周长的理解。

师出示:边长是1厘米的2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

生1:1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4=4厘米,2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就是8厘米。

生2:不对,我刚刚画了个图,2个正方形之间有1条公共边,还要减去2,所以是6厘米。

师:是的,当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时,周长就是指最外面的一圈,所以要减去1条公共边2厘米。(板书:6厘米)

(出示:边长是1厘米的3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

生:我刚刚画了草图,发现3个正方形排在一起有两种情况:。

师:这位同学真会动脑筋,一下子想出了3个正方形拼在一起的2种情况。请大家算一算吧!

生1:我们先算出3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3=12厘米,第1种情况有2条公共边,所以12-2×2=8厘米。

生2:先算出3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3=12厘米,第2种情况也有2条公共边,所以12-2×2=8厘米。

师:看来3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时,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周长相等。

教师在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后设置“陷阱”:边长是1厘米的2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果然有同学受到负迁移的作用,直接套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忽视了拼在一起的产生的公共边。再进一步设置“陷阱”:边长是1厘米的3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引发学生要有序且全面地思考可能出现的形状,跳出陷阱,正确解题。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高校教研室工作职能的分析探讨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