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时间:2022-06-19 12:44:26

培养小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摘要: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5-01

1.加强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加强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组题⑴如果用一条24米长的绳子去围一个最大的长方形绿地,绿地的面积是多少?⑵利用一堵墙,仍用这条24米长的绳子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绿地?每种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⑶选择在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地上种草,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草皮:第一种面积9平方分米,每块2元;第二种每块边长5分米,每块5元。选其中一种,铺满整块地,需要多少块草皮?需要花多少钱?通过以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验证,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从而也感悟到"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知识,也提高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1.2 加强课内外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学生获得的知识仅限于课内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到生活中去实践,才能更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个性。如:在学习了认识路线一节后,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环路站点观察站牌认识路线,并亲身坐车尝试行车路线从哪站出发到哪站行走的方向、距离、经过的地点,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多,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等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儿项实践活动:查看银行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相关知识。这就是调查型实践活动。教学"计量单位",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学习面积单位之后,就可让学生测量自家客厅、卧室的面积。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 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在教学“百分率”中,书本习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百分率的含义。可编一些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替代。例如根据班级情况求某天的出勤率;求一次测试的及格率与优秀率;体育课上投篮的命中率等。

又如:教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设计购物活动:―顾客有3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167元人民币。提炼出数学算式:365-198=365-200+2=167元;营业员已有665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3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5+198=665+200-2=863元。购物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从活动中提炼出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理,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的道理,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具有非常紧密联系的认识。

4.贯彻实践观点,抓好课堂教学

4.1 创设情境,唤起“实践”的愿望。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教学"万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时,可以设计:"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组织教师给希望工程的小朋友捐赠学习用品:《新华字典》18元,录音机283元,步步高学习机768元,电脑4859元。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两样,你会买哪两样,需要多少钱?请你列出算式。"这个情境的安排,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操作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下面的图: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呢?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根据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圆形实物、尺、线、图钉、剪刀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滚动法”和“线绕法”,并通过计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再适当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整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5.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 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校内旗杆的高度。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了测量活动。一周后,做了详细汇报:①我们用目测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20米;②我们先测出升旗用的绳子的长度,再加上旗杆顶端的高度,估算出旗杆的高度约是20米;③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先测出几个同学的身高,对应影长,发现影长与身高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值, 然后立即测出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是22米。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追问:"你能测出直插云霄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高度吗?""能!"在异口同声的回答声中,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如何适应七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 下一篇:如何评化学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