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实验管理培养探究能力

时间:2022-06-19 09:52:39

改善实验管理培养探究能力

【摘要】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实验条件,以改善实验管理为突破口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科学素养。本文从实施推陈出新、创造性运用实验材料、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有效延伸课外等方面探讨了有关实验管理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科学实验 探究能力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6-01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实验条件,以改善实验管理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一、实施推陈出新的策略

(一)努力变验证为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课文中给我们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其本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安排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弊端:那就是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只向着教材中的指定内容发展。

(二)有效改进实验缺陷 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模仿、照搬,而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教材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实验更加完善、科学。

二、创造性运用实验材料的策略

(一)自制实验器材 有些科学老师认为科学课难上,难就难在科学课的器材准备上。既没有齐全的仪器、教具,也没有配套的学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但只要开动脑筋认真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实验器材就在我们身边。

(二)保证实验材料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地用材料,才能发现科学现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1.确保实验材料的可靠性 例如在准备《冷水与热水》实验中的微型水袋材料时,发现有的冷水袋也会浮在热水里,把这个水袋通过灯光一照,发现里面有空气,原来是在扎袋口时,里面的空气未排净,降低了水袋的比重,从而使水袋浮在水面上,给人一种错觉。因此,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要将每一个微型水袋都进行试验,保证材料的科学性、可靠性。

2.确保实验材料的规范性 例如我们探究《连通气球》时,将材料安排几个维度进行控制,实验效果就比较好。如图一,A、C是两个充气程度不同的微型气球。B是连接两个气球的微型导管。研究问题是:当这样两个微型气球连接在一根管子上会发生什么现象?中间连接的是一根微型硬塑料管(B),一是能绷紧气球口,二是轻巧。两人一组材料,学生体验深刻。实验结果是(A球)更大,(C球)更小。课后总结,大家体会到,要达到实验的科学性,提高有效度,这些微型气球必须是同一批次的产品,而且没有被使用过。这样的微型气球的收缩力与膨胀力最均匀。这样实验材料就达到了科学性强、规范要求。于是学生在实验反思中体会到了实验材料选择和控制的方法,自主建构了实验策略,这比教师简单灌输要好得多。

3.注意材料的结构科学 例如在探究《混合身边的物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微型实验装置。把微型开塞露小瓶的底部扎一个小孔,里面装入少量小苏打,然后接上导管(充气用的小橡皮管代替最佳),连接到另一杯水中,如图二。当盛有小苏打的开塞露小瓶浸入到白醋中,很快产生出气体(二氧化碳)再将管子通往另一杯水中,气泡就从水里了冒出来。当盛有小苏打的开塞露小瓶离开白醋时,气体就停止产生了,杯中水里就没有了气泡。这个微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学生明显看到了气体的产生,而且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是通过点火柴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但新产生的气体不能明显看出来。这个微型装置就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控制好实验材料的量及呈现的时机 材料可分为文字材料、图象材料、视听材料、实物材料、微型材料等。我们在运用中往往是前两种比较多,而最有效度的实物材料和微型材料用的最少。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呈现的时机,材料的数量,材料的质量三方面往往操作不好,这三者每一项都是变量,应适时、适度地控制。

三、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有效延伸课外的策略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可见,除了课堂上的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外,对当堂不便充分研究的学习内容可采取现场考察、搜集信息、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种植饲养等科技活动形式。

总之,教师应该切实改进实验管理,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以实验与实践为支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就能撬动科学课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郁波.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海荣.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光学测量仪器的除霉除雾措施分析 下一篇:小学生习作中的观察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