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引领儿童道德生命自我成长

时间:2022-06-19 12:41:32

道德情感引领儿童道德生命自我成长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丰富的道德情感内涵、捕捉教育时机,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通过自身道德的实践和体验,不断激活积极的情感,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的自我建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

一、创设情境,以境促情,催生道德情感

情感是客观事物被感知而产生的,它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尤其是特定的道德情感更是因对某种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德育情境,把学生带入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感悟高尚品德的意蕴,催生道德情感,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小学生从学校乘公共汽车回家,车上很拥挤,他好不容易才等到一个座位。这时,上来了一个老奶奶,她正好站在他与后面一个中学生的中间。然后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体验故事中人物可能的不同想法和做法。这样在角色换位中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的并且是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为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自然地加深了道德的认同,帮助学生建构高尚的德性,让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

二、巧设问题,引发探究,激活道德情感

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有利于激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启发性问题,以引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心灵深处孕育起深挚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学习活动中去,促进道德认知过程与情感的良性互动。

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我播放“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录像,诚信真善美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时我提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感受他们兄弟的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理解这种品质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品质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至关重要?如果不讲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让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这样既活化了思维、内化了知识,又激发了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诚信道德认识的形成。

三、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丰富道德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生活中积累的体验和感悟,使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我的直接感受和亲身经历中巩固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认知的高度融合,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

如,在教学《要攀登》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和学习实际,说出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困难或遭受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心理感受,敞开心扉谈谈如何消除在经受困难、挫折时所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然后我就学生的现状和个性进行有价值的引导,引导他们找到学会面对困难、挫折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解决的对策。这样,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不退缩,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从而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增强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实践体验,促进践行,升华道德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体验现实生活,促进道德践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公民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意志的强化,升华道德情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在学习《父母的疼爱》一课后,我尝试通过设计“生活德育作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尝试着为给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烹饪一顿可口饭菜、陪妈妈上一次街、与父母交流一次自己的学习情况等。这样,让学生通过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亲身实践体验,感受到亲情,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触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使“孝敬父母”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道德情感教育目标为导向,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把握时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关注度,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体验、移情、对话、反思,不断地深化情感体验,促进道德的自我成长。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模式探究 下一篇:让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