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茶中国红

时间:2022-06-18 08:45:43

英国茶中国红

专业文章、详尽数据,在各种专业刊物网站上都不鲜见,前不久我才在福建茶叶网上看到一篇名为《英国茶叶市场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启示》的文章,文章之上提到“英国是个茶叶消费大国。曾几何时,英国人喝的茶100%来自中国,但是现在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仅余4%”,这句话让人心有戚戚。为了写这段文字,我翻了不少关于茶的文字,也特意请教了不少茶行业里的老行尊,但我终究不是专心浸淫此道的专门人士,所以我无力去分析中国茶叶的市场趋势,或许我能做的,只是用我听到的经历过的故事来说话。

坦洋道上万担茶

我去坦洋村的时候,或许不是茶季,整个村子异常冷清,几乎没有活动的身影,如果不是有鸡犬相闻和偶尔冒出的炊烟,我甚至会以为这里不过是座废弃的村庄。坎坷不平的土路沿着小河深入远处的山谷,散布周围的土房流露出破败的颓态。开车进村口时闪过的那座真武桥,既是地界的象征,也是自古收茶青的地方,桥的两头,连接着绵延山行的菜茶,空气里荡漾着潮湿的青草味道,一点都让人无法联想到充满桂圆香气的坦洋工夫。

在一块掉了漆露出木色写着“坦洋工夫,驰名中外”字样的拱形门匾下,我找到了福安村社口镇坦洋村村民委员会所在。昏暗的房间里,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其中一个年过半百的先生,恰好是这个威名显赫的村庄里大概最大的话事人——村支部书记。他没什么表情,把我当做众多进山收茶的茶客之一,当我提出想看茶票的时候,他终于从电话里翻出了李宗雄老先生的电话号码。

李宗雄老先生,老实说,我不敢想象我会有机会与之产生交集。这个年过七旬拥有五十多年制茶经验的老手艺人,仍然对制茶行业苦苦坚持孜孜以求,以一己之力创办红茶民俗馆,希冀能在挖掘与保护中传承坦洋工夫技艺,他是中国日渐式微的传统行业里千千万万值得尊重的缩影。他的收藏在制茶工具、泡茶工具和茶汇票三大类之下还有壶、碗、罐、篓、筛等细分项,在偏好大而厚重的中国环境里,他的收藏甚至都无法够上博物馆的头衔而只能称为“民俗馆”,虽然我认为他那台摆在村里的茶叶泰斗张天福老人发明的“918式揉捻机”就足以秒杀不少省级以上博物馆馆藏。

我想看的茶银票,某种程度上是坦洋工夫盛极一时的佐证。清咸丰以降坦洋的茶叶贸易极为兴盛,每年外汇百万余银元,于是茶商开始发行小额“茶银票”来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的缺憾。这种银票不仅可以在同号茶行钱庄兑换银元,而且也能在当地的市面上进行流通。有趣的是,有些茶银票,例如“同泰春”茶行发行于民国二十四年的一角茶银票,居然有着英国议会大厦的图案,甚至在背面出现了英文茶行的名称。这一点显出了坦洋工夫与英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老先生手上的茶银票都送去参展了,不能一见,本以为要铩羽而归,不成想李老先生却打回电话说起他拥有的另一种茶凭证。于是我决定转道回到福安城里。大部分如李老先生这样拥有茶行茶庄的人家,多把店铺开出了村庄之外,有些开在福安城,有些散布在福建省内各大城市,我的家乡旧居楼下就开着一家富丽堂皇的坦洋工夫茶行。流失了人气的村子多少显得荒凉失修,唯一显赫大气的只有两座家姓宗祠,表现出极为浓厚的氏族传统。

七十古来稀的李老先生看起来颇有仙风道骨,一身白衣精神矍铄,我才一下车他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他郑而重之收藏着的那张茶凭证,或许那个白色卷筒还是专门定制用来收藏那张薄薄泛黄的纸张。这是一张由一家叫做胜大来茶公司在1935年间左右为其出口英国的茶所出具的茶叶品质证明。根据老先生的说法,当时出口到英国的茶,每一箱都配备有这样一张纸来证明茶的来源可信度,算起来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防伪标签了。老先生希望我能有办法帮他找到英国是否有人收藏当年的凭证,如果有,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换回一张。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老先生现存的这张并不完整,还缺少出口的印鉴,只是当年出口剩下的印刷品。

他几乎见到每一个外来的访问者都要这么交代一遍,尽管现在看来,这样的愿望实现几乎非常渺茫。当年进口茶叶的茶商多数都是茶公司,进口的茶也都是用作基底拼配,几乎不可能有单一品种茶叶流入零售市场,收藏这么一张凭证也变得不可能。坦洋工夫对英国的出口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就逐渐没落,现在英国红茶用来调配的茶叶当中,印度、斯里兰卡甚至是肯尼亚的茶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个曾经以桂圆香气征服了国际市场的村庄,现在也早已将市场的重心转向内销。

倒是李老先生的儿子更为实际一些。他一边泡茶一边慢慢地说:“出口的茶不需要好茶叶,反而是国内顾客更懂得喝茶的好坏。”至于专供英国皇室?他大笑,说这一点就有些以讹传讹夸大其实了,但香气独特销路盛确实是事实。当然茶人制茶的方法是秘而不宣的,只是李宗雄先生反复强调捻揉的步骤很重要,轻发酵的茶轻揉、重发酵的茶重揉,而炭焙也带来了茶叶色香味形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坦洋工夫独特的香气。

当年的坦洋工夫,其实比不上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闯出一片名声来全是因为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武夷的茶无法出口,英国人得不到茶又想要茶,坦洋工夫就这样辗转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三都澳,行销全世界。那时候,一担茶五十银元,著名的Golden Lion黄金狮王也从坦洋进口过茶叶,据说还在鼓浪屿设有办事处。现在说起黄金狮王,听过的人估计极少,或许我该换个说法:Twining川宁。1717年川宁创始人Thomas Twining在伦敦斯德兰特街开设的茶叶专卖店叫做Golden Lion Tea Shop。

英国红茶三百年

英国喝红茶的历史,用英国人的话来说已经有300年了,英国也一直是茶叶进口第一大国。这种喝茶文化已经成为英式文化里最为显性的一个特征。1837年获得英国皇室维多利亚女王第一张“皇室委任书”的川宁先生,他在开黄金狮王前的11年,也就是1706年开设了一家汤姆咖啡馆,不过那时候只有男士才能入内喝茶,女士喝茶的权利直到黄金狮王开业才得到保障。不过川宁还是讨巧地推出了一款蓝色经典命名为“仕女伯爵Lady Grey”,或许就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男女差异对待。

英国不产茶叶,所以英国红茶,严格说来不是British Tea,而应该是Tea in Britain。其实作为一个在中国茶乡福建茶水里泡大的80后文艺青年,我对茶极为挑剔,所以其实英国茶对我来说是没有太大性价比和饮用愉悦感的,就算是Fortnum&Mason品级为TGFOP的红 茶也并不足以让我的味蕾为之一振。英国红茶和中国红茶完全没有可比性,前者用文化极大提升了品牌附加值,而后者至今表现得散兵游勇如战国割据。

当我写下上一句话的时候,竟然有一种淡淡的哀伤。中国人的茶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的大吉岭红茶最初的树种就是来自于中国福建武夷的正山小种。不过咱们老祖宗对于纯粹极致口感的追求偏好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这上九流中勉强够上末流的农业产物要么成为极少数金字塔塔尖的味觉盛宴,要么就会变成边销贸易的互市产品顺便促进民族大融合兼扩大贸易顺差。但当英国人一尝茶鲜之后,却将这种长在地里的山野农夫变成了一位仪态万方的社交淑女,极大提升了茶品牌的精致程度,并且随着大英帝国的版图拓展,直接将此变成了深入人心的优雅生活方式。这种差异造成了英国红茶与中国红茶在现代消费市场上极为不对等的身份,尽管很多懂茶之人认为中国就算用平庸红茶,其质量也绝对是英国高端品牌拍马所追不上的。

但是英国人营销茶的方式,似乎更加让人容易接受,至少当你喝英国红茶的时候,是放松没有压力的。一想到要喝中国茶,茶桌上翻飞着各种专业知识、行话暗语,少知道一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喝茶,顿时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大汗淋漓。我想起有一次我采访一个普洱茶业老行尊,一开口就是“你给我说说什么是普洱茶,怎么喝才正确”,我一下子张口结舌。

我情不自禁想起在英国的那些岁月。那个时候预定一次利兹酒店的传统下午茶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甚至为了一顿下午茶,还特意去买了一套小黑裙高跟鞋。幸好局促的我并没有遇上一个令我更加局促的威严先生,至少那位西装革履的老人,带着典型的英国绅士克制的做派,时不时耸肩微笑冒出冷幽默。虽然英国人乏善可陈的创意让下午茶的搭配总是脱离不了三明治、司康饼、三文鱼,而茶也不过一泡就变得如白开水一般寡淡,但我还是从心理上轻易接受了这种文化。

英式下午茶,正经地来说应该是“Afternoon Tea”,不过我有一些美国朋友总是会说“High Tea”,但实际上这并不正确。其实这两个名词是相对的概念,因为Afternoon Tea有另外一个名称为“Low Tea”。Low指的是茶桌茶几,也就是传统的下午茶应该是在午饭之后不久到五点之前,一群闺密悠闲地围着沙发茶几Social Talk,本来下午茶的发明就是一群贵妇小姐们的客厅游戏,拿点Clotted Cream调戏Scone,或者计较一下伯爵还是仕女。如果林徽因生在19世纪的英国或许她就是那个伟大的下午茶发明人。

而High Tea更像是工人阶级一天劳作之后等待八点正餐之前的前餐,所以一般都晚于下午五点。就连茶的选择估计也不多,鉴于阿萨姆价格最便宜,又最容易出颜色,这大概是Builders’ Tea的最佳搭档了。至于为什么High?因为坐的地方不同了,高桌高凳,甚至直接用餐桌的也有。所以食物有些重口味,可以有crumptets、barm brack、baked beans、cheesy casseroles,甚至会有肉菜如Steak或Kidney Pie之类的。High Tea更恰当的翻译应该是下午茶餐,窃以为有点象香港茶餐厅里六点半前下午茶餐了,还时不时特价特餐,简直就是对工人阶级的最大体贴了。

英国茶,中国红?

我居住着的香港,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英国擅长的Afternoon Tea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香港的英式下午茶,甚至被列为香港旅游的必备旅游活动之一,其中的翘楚是半岛酒店。带有浓烈殖民地风格的半岛酒店一直保持着绅士般的服务质素,再加上各种媒体一阵吹风,再来这里吃一顿下午茶,明明只是在大堂坐着而已,也需要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伍才能一见真容。 我极喜欢半岛下午茶的那套餐具。Tiffany定制,带着低调的奢华,搭配的亚麻餐巾上用金丝线绣着半岛的一些标志,比如最受欢迎的门童。伺应生简直就是有求必应,还特意拿了四块绣了不同标志的餐巾让我挑选,最后一股脑地都送了与我,这倒让我的厚脸皮有点无处安放了。

而在半山太子台一家叫做Another Fine Day的英式红茶馆。相对于那些太商业化又过于热闹的旅游景点,这家红茶馆隐居在极为幽静安逸的角落里浅吟低唱店主对英国的一腔热爱。店主Catherine和她的伙伴都曾经在英国工作生活过很长时间,而她自己生于长于殖民地时代的香港,所以干脆将对英国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事业,以前开在中环叫Fine Day,后来因为店租问题搬来太子台,名字也不换了,直接加个Another,也是典型的英国人怀旧传统。整个店面就像是寻常人家里的客厅,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英国下午茶的客厅社交文化。

如果说香港只是个中间点,连接了世界与中国的两端,那么透过香港,我所看到的确实是,英国红茶这几年迅速地在中国市场上开疆辟土,以一种惯有的英国式优雅循循善诱大多数年轻一代的打开消费的心防。前一阵子我回厦门的时候遇见一家叫做卡维拉Cup Villa的杯子蛋糕店,配套的下午茶餐里提供亚曼Ahmad红茶。亚曼在英国也不算主流品牌,超市里并不常见,不过它现在却早已成功进入中国人视野,先于Fortnum&Mason、Whittard、Yorkshire等老牌茶店在消费者心里做了背书。年轻人不会去茶馆泡茶,却会去英式红茶馆叹风景。

当我说起“中国红”的时候,你可以认为我语带双关,事实也是如此。英国红茶是种拼配茶,它配料中所含的任何一种原料都不产自英国,但却在原料进口再加工之后,以极高的附加值用高端品牌的方式转销到世界各地,包括提供原料的中国,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用中国红茶或者中国红茶茶种繁衍出的大吉岭、阿萨姆混合调配的英国茶,却在中国大行其道,红成了高端生活方式的锦上添花。或许在鄙夷英国红茶茶质平庸的时候,我们也得去思考这里面更深层的原因。中国的茶种,多样复杂。单是红茶里出了名的,就有正山小种、滇红、祁门红、英德红茶。那么中国的茶,还有出口的机会,赢回一个世纪前的辉煌么?我想起有一次我在中东坐邮轮,同桌吃饭的一对英国夫妇和我聊天,突然问起“你知道白茶吗?我很怀念那个味道,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买。”那个时候我对茶的知识一穷二白,顿时张口结舌。如果那对英国夫妇现在来香港,他们一定会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得到极大的满足,除了普洱、香片、铁观音,安吉和政和的白茶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中国还有多少茶叶的名称没有被大声地说出来?

上一篇:泡好熟茶,需要点技巧 下一篇:美女吃货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