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时间:2022-06-18 06:44:45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902平方公里。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12月29日,在国新办新闻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再次表明,在与风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们又一次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给国人以惊喜、世人以惊奇,可以说创造了又一个绿色奇迹。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于2013年启动,历时两年多,共有5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综合运用了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和地面调查技术,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第五次监测结果与2009年的第四次监测相比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现出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从荒漠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2.83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8.36万平方公里;从沙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7.48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4.19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和极重度沙化土地分别减少5.03%和7.90%。同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林果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监测结果显示,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33%,增加了0.7个百分点。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等在内的东部沙区植被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也相应提高了8.5%。同时,区域内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东部沙区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土壤风蚀量下降了33%,地表释尘量下降了约37%,其中植被增加的贡献率为20%。沙尘天气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北京地区平均每年出现2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63.0%。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就我国而言,肆虐的风沙一直是高悬北方的心头大患,是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曾几何时,沙漠南下东侵,摧毁草场、农田、房舍,持续挤压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危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制定《防沙治沙法》,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严肃责任考核与追究;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改善修复沙区生态状况;积极发展沙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一系列保护和治理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加上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终于扼住了风沙灾害的咽喉,人进沙退逐步修复绿色家园。第五次监测结果,再一次用事实验证了我国防沙治沙道路的正确性。

张建龙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十三五”期间,全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任务十分艰巨,如期实现2020年防治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保护与巩固任务繁重。其中,有明显沙化趋势的30.03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积占55%,极易出现反复,后续巩固与恢复任务繁重;还有28万平方公里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护。三是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突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2014年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达20.6%;内陆湖泊面积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这些都对沙区生态建设和植被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张建龙指出,加强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依法防治,依靠人民群众和科学创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为沙区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当前防沙治沙的严峻形势与应对措施

记者提问环节,在回答有关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形势的提问时张建龙指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成绩来之不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防沙治沙压力有所减轻,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任重而道远。

张建龙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仍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仍占国土面积的17.93%,全国近1/3的县有沙化土地分布,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基数依然很大。“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任务十分艰巨。加之沙化土地治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好治理的地方都已经治理,剩余沙化土地的治理条件越来越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要如期完成2020年的防治目标任务,丝毫不能放松。要从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创新上着手,切实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防沙治沙工作,确保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张建龙说,治理与沙化只有一步之遥,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巩固成果压力很大。当前,全国还有30.03万平方公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不力、措施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沙化土地,防止新增沙化土地压力很大。同时,沙区盲目开垦、超载放牧和无序建设等问题也很突出,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比较严重,对沙区植被保护和建设形成巨大威胁。

在回答记者有关未来沙化土地的治理目标的提问时张建龙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张建龙说,到2020年我国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这表明“十三五”期间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非常艰巨。国家林业局将多管齐下、多方施策,保证完成中央确定的防沙治沙任务。

张建龙进一步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巩固治理成果。将保护沙区现有植被作为完成治理任务的首要工作,严格禁止过度开垦、超载放牧、无序开采,严厉查处滥垦滥牧、滥采滥挖、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沙区植被和自然生态。二是坚持科学治理。提高治沙造林科技含量,在治理方式、树种选择、造林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做到飞播造林、封禁保护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三是实施好重点工程。继续实施好现有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沙区封禁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大工程的投资力度,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四是创新防沙治沙机制。作为公益事业,防沙治沙要在坚持国家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防沙治沙机制改革,完善扶持政策,扩大投入渠道,创新补偿机制,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事业。五是加强考核监督。继续与重点省区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落实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防沙治沙与“一带一路”

在回答记者有关防沙治沙和“一带一路”的关系的提问时张建龙指出,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生态建设、扩大生态容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林业局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张建龙说,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生态要先行。从国内看,“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所涉及的7个省(区),是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5.39%。从国际看,“一带一路”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方,都遭受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荒漠化防治与合作,努力改善并着力保护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林草植被,为这些区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

张建龙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荒漠化防治大有作为。要积极与沿线国家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通过搭建平台、理顺机制、明确方向、建立抓手,使“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要通过与林业有关的重大国际会议在主要地区搭建合作平台,在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竹藤产业发展、森林防火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示范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加强交流学习等措施,加强国际合作。要重点开展古丝绸之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址周边区域、内陆河流水系和绿洲农业综合防护等群众聚集区域、丝绸之路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沙区造林要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量水而行

在记者提问环节,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回答记者有关沙区造林的提问时指出,沙区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区造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

张永利说,我国沙区的许多地方历史上都有森林覆盖,黄土高原、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新疆部分内陆河流域及北疆准噶尔盆地等都曾有茂密的森林,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至今还保存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和梭梭林,这充分显示沙区很多地方具备造林条件。沙区不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效,我国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范例。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幅员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5%,风沙肆虐、生态脆弱,人民吃了不少苦头。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赤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生态面貌大为改观。陕西延安的退耕还林、河北坝上的人工造林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区域的小气候和降雨量。

张永利指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高达365万平方公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人口,开展治沙造林的意义不言而喻。沙区造林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一要坚持保护优先,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把现有的林草植被保护起来。二要合理选择造林地块,在宜林地上造林,绝不能超越条件胡来蛮干。按照规划,目前沙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至少还有3亿多亩宜林地。三要充分考虑水分平衡,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考量,实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四要大力发展节水林业、雨养林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节水技术、产品、措施引入到造林绿化工作中。五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六要适地适树,多栽植抗旱耐旱树种和乡土树种。七要适当降低造林密度,推广低密度治沙造林技术及模式。八要高度重视灌木林发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坚持发展灌草。九要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该封育的地方封育,该飞播的地方飞播,充分利用自然力。十要重视科技支持,提高科技水平。

森林有利于减轻雾霾及其对人体的伤害

在回答有关森林和雾霾的关系时,张永利指出,“森林造成雾霾加重”缺乏科学根据,是一个伪命题。相反,森林不但不会加重雾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

张永利说,雾霾形成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污染物排放,二是气候异常,特别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增加,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形成雾霾。植树造林对防风固沙作用明显,但森林的防风作用仅限于近地风,远远达不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造林多了把风道堵住了,造成雾霾加重”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相反,森林植被增加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地表释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含量,削弱雾霾形成的条件。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2014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被盖度增加了7.73个百分点,相应地,浑善达克沙地的土壤风蚀量减少了1.08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了328万吨。同时,树木具有一定的滞尘、吸尘作用,一些植物种类还能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减轻雾霾对人类的伤害。

警钟长鸣,催人前行。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防沙治沙不能拖后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沙区群众也不能掉队。第五次监测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与未来,也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防沙治沙仍然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强化保护与修复举措,需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走下去。

上一篇:心神活泼二人食 下一篇:当心散装油中的黄曲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