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及其对策的思考

时间:2022-06-18 05:03:02

初中阶段“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及其对策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由(外)祖父母抚养、在亲朋家中寄养、全托于社会机构、住校等方式生活着的“留守少年儿童”所呈现出的问题,思考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如何努力从而使“留守少年儿童”更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对策

有人调侃现在的农村人口比例状况:386199部队(38指女同胞,61指留守少年儿童,99说的是年长者)。本文主要关注“61”,即留守少年儿童。所谓留守少年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或者说时代的孤儿),作为教育工作者显然不能对为数庞大且相对缺少爱的群体坐视不管。笔者对“留守少年儿童”中的初中段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连续六年(初中两个循环)的关注,并作了一些浅薄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我们先来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进城打工,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愿轻易离开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无立锥之地(当然也有政策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自己的身边。在“回不去”与“带不出”的矛盾中,留守少年儿童虽有父母,却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那么,留守的他(她)们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一、由(外)祖父母抚养

由于祖辈年龄一般都在55岁以上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有的自身体弱无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全面照顾孩子……他们能做的就是对孩子言听计从、百般呵护,任其为所欲为,于是,这些留守少年儿童中不少进出网吧、游戏室,或者即使在家里上网也无人控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二、被托养或寄养在姑姑、婶娘、姨娘等亲戚家中

为什么我所列举的都是女字旁的亲朋,原因和前面所提及的386199部队是一样的。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少年儿童现状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如下:首先,亲戚毕竟不是父母,教育效果无法与其亲生父母相提并论;其次,这些亲戚家中也有子女,在一起生活,小孩之间难免会有小矛盾,此时这些姑姑、婶娘、姨娘们如果处理得不够睿智,受伤害的最终都是这些留守儿童;最后,当未成年人看到同龄人过生日、家庭聚会等其乐融融的活动时,这些留守少年们感受的不是“乐融融”,而是更加“悲戚戚”。

三、全托在“全托机构中”

一方面全托机构的目的是利益,能给我们的主人公多少关爱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同处“全托”的伙伴中,有没有“问题少年”?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自控力,结果不能尽如人意。

四、在学校里住校

笔者个人观察,在一个管理比较精细的学校,这种做法效果比前三种要好一些。但周末孩子们往何处去,又是一个问题。

在上述四种方式中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们,其身心状况如何呢?

近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其中大约15%的孩子一年都见不到父母。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儿童高8%左右。同时他们感到烦躁、孤独、闷闷等负面情绪的几率也高于非留守儿童。

以下是笔者六年调查中所得出的一组数据(可能受地域、调查范围、分析能力的限制,有不够合理的地方,但我想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的):

上述状态中的少年儿童,其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和知识相对缺失,易出现下面两种错误行为:一是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时,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留守儿童行动上表现为不能模范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另一种是简单粗暴,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只为实施一次“男女混合双打”,而后扔下几句狠话,又在老板电话的催促下回到千里之外。其效果可想而知――徒增孩子更强的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少年儿童的时候了。

当然,救他们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想法,以期能为“救”他们尽些微薄之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尤其是八年级和高二)最好能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留在孩子身边,如果只留一人,最好父母轮流,这有利于孩子性格更健全。因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父亲长时间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而母亲长时间外出的孩子常常不够细心、缺乏友爱。

其次,学校应对学生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应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有条件的可以专门聘请专家,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对思想品德老师进行培训后上岗),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再次,非常特殊(父母已不可能在孩子身边)的家庭,(外)祖父母应主动跟上时展的步伐,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改变固定思维、减小与(外)孙子(女)之间的代沟,与他们一起成长。

最后,针对全国的6100万的留守少年儿童,国家是否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让他们可以跟随其父母,在相应的城市中生活、学习。这不仅对现在的城市建设有用,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对我们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有着长远的战略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腾讯公益.“2300万的“制度性孤儿”问题怎么解决?”,2015年06月19日

[2]新京报.“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数量6100万超900万一年都见不到父母”,2015年06月12日

[3]赵俊超著.《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版

[4]中国广播网.“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整体生存状态令人堪忧”,2013年07月20日

上一篇:如何改变高中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 下一篇:优化导入技巧 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