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的意蕴领悟

时间:2022-06-17 05:13:53

艺术教育中的意蕴领悟

摘要:随着艺术审美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技法”教育,而现代的艺术教育则要求我们重视“艺术思维”的训练,即重视“意蕴”的领悟。掌握好“意蕴领悟”的相关原则,并把他们应用于艺术教学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 意蕴 领悟

艺术专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正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阶段。在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把“技法”作为主要内容,而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艺术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达到专业技能与审美能力的同步提高,那么“艺术思维的开发与训练”就成为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的新方向。而“艺术思维的开发和训练”就是“意蕴领悟”。

“意蕴领悟”属于艺术教育中的“信息领悟性原则”。格式塔学派的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我认为在艺术教育中利用“知觉促动”,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对象、认识自然的对象,又能培养其独立的创作个性和欣赏、识别能力。那种只重“技法”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形势。

早在1984年美国盖蒂中心就创立了“DBAE”美术教学方法。即现在所称的“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包括美术史、美术评论、美学、美术创作四个学习领域,“DBAE”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通过看、欣赏,然后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创作,它实质上就是靠知觉去促动学生创作。美国已故艺术教育的良师维克多,洛温菲尔德就说过:“教师切切不可将自己的特殊表达形式强加于学生”,并且让学生能够“自由地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所处的世界中的事物”,可见,知觉促动对于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艺术教育教学中,一般让学生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进行“个性教育”和“个性培养”;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觉感受世界、识别世界中的事物,并用自己所特有的形式表现世界。我不主张那种老师画什么、学生画什么、老师怎么画、学生怎么画的教学方法,也不赞成那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以上问题,例如动画教学,学生画动物、人物等都是按照一种模式去画,显得呆板,像木偶一般毫无生气。又如有些教师教学生画写意中国画,始终是固定的题材、固定的笔法,使画面格式化味道十足,学生画得再好,也达不到真正的艺术教育目的,相反,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不能帮助他们认知世界,扭曲了他们的世界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外各种艺术思想和流派和各种新的艺术信息的不断涌现,使得学生的思维日趋活跃,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表现个性,以至有的视教育为枷锁,要抛弃一切来搞个性。使得规范的艺术教育与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日趋明显。对学生积极追求艺术的个性表现的精神应给予肯定。但要纠正他们这些观点中的片面性,并在教学中加以积极的引导和培养,提高他们的认识。使这种热情朝着正确、有益的方向发展。

信息领悟性原则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种是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另一种是意蕴领悟。“艺术技法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可以看做是艺术“技法”的培养,如音乐教育对五线谱的掌握运用,演奏过程中对指法的训练。舞蹈教育中对机体动作的训练。意蕴的领悟是指艺术家要进入所从事的艺术门类意蕴的体验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探究和领悟,这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第五,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艺术意蕴。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有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者有独创的艺术语言,或者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对“艺术意蕴”的深切领悟,总是伴随着顿悟与共鸣心理现象实现。艺术家灌注于作品深层的精神意蕴一旦触动了学生的深层审美心理,学生就会最纯真地将自我意识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使自己的人格获得一次升华,精神境界得到一次超越。艺术欣赏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互相依赖、层层推进的复杂的和动态的审美过程。由于顿悟。突如其来的具有爆发性的思维飞跃会将学生带入超越现实的心境,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而深切感受到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自己的心得相印。当感情共鸣达到强烈程度时,学生的心灵会掀起感情的波澜,甚至陶醉于无限欣喜中。

雨果曾说:“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席勒也曾说:“人类啊!只有你才有艺术!”的确,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着我们自身存在的维度,对艺术的思考与追问,也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思考与追问。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近读陈旭光的《艺术的意蕴》,深感作者对“艺术意蕴”的沉潜与体悟、对艺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中肯分析、对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颇多新见。艺术是感性的,对艺术的思考、对艺术意蕴的追问则是理性的,对艺术与人生的究诘。是我们永不止息的冲动。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更是如此,让学生体会到也许没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像二十世纪这样骚动不宁的,而且对世界的突围、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对艺术观念、艺术理论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来说,只有掌握了艺术意蕴领悟原则,才能让学生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阿瑟.阿萨.伯杰著.张蕊等译.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美]查尔斯・莫里斯,阿尔伯特・梅斯托著.张继明等译.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法]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加]埃里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论吉本芭娜娜《厨房》的象征意义 下一篇: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促进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