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作文教学达到有效的目标

时间:2022-06-17 02:51:11

怎样让作文教学达到有效的目标

摘要:教师开展批评教育时,学生的辩解隐藏了某种思辨,对作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就日常辩解中的方式和逻辑,结合议论文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学生辩辞与教学资源

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有的学生会有激烈的反应,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着力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因为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平常了,教师往往都不会过分在意。但是,如果教师耐心而仔细地倾听了学生的辩解过程,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会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首先会表示异议,认为教师说的不对,接着会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在辩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都会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来组织自己的说辞。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不一定会很流畅,也会出现逻辑推理上或顺序上的的错误,或者故意隐瞒某些关键的事实,但他们总是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应对教师对他们的指责,并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撇清自己的责任。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这番辩解作为一篇议论文来看,在仔细地梳理了学生的辩解之后,就会清楚地发现,学生已经在自然不自然地运用了议论的方法。学生对教师批评教育的表态,就是论点,即学生对教师批评自己的结论的驳斥观点。他们所列举的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就是论据,这往往是学生辩解的有力依据。在为自己解脱责任的说辞中,他们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组织这些事例,这个过程就是论证。在这个论证过程中,他们多会采用顺序的方式或者因果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委屈。有时还会强调其中的某些关键,以表明自己的清白。这个强调说明的部分,就是学生辩解的中心或重点。

二、辩辞分析与作文教学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学生的一番辩辞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这个辩解的过程,这对议论文的作文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让全班学生在这篇辩辞中提取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一来可以让学生对议论文的三要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二来可以让学生在提取要素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的感受,而这一点恰巧是我们以往教学中做得最欠缺的地方。议论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中的瓶颈。因为三要素过于抽象,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就可以让课本中抽象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易于把握。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其二,让学生通过条分缕析的讨论过程,一来可以对具体事例中所蕴涵的是非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二来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道理只有越辨越明,同时,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课本知识,使他们对理论、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生动体验。

其三,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同时,要紧扣语言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语言逻辑的关联形式。初中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很弱的,要么是“因为――所以”,要么是“后来,后来,再后来……”。这样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意义层次、逻辑关系以及语句表现能力的提高。语言的逻辑层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是提高学生思维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讨论分析学生辨辞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意义层次之间的关联进行关注,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意义层次的关联可以有多种形式:使用关联词,其中有配对的,也有单用的;不用关联词,用语句的排列顺序,以及顺序中隐含的时间因素进行连接,这是汉语表达的最主要形式;运用某些重点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进行照应,以突出相互之间的某种意义关系。我们可以结合这样的分析,让全班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事例进行模仿联系和讨论修改,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清晰表达的能力。

其四,根据学生辨辞中的强调部分,让学生理解议论的重点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的辩解一般多采用重复强调的方式,而在我们学习的议论文课文中,突出重点的方法多为详细论证,即从更多的方面或角度进行证明。这是学生学习论证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们可以让全班学生以这个辨辞为依据,从多层次观察和多种方法运用的角度来修改其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重点理解的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和阅读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都习惯于把阅读和写作分开进行教学,这是值得商榷的方法。写作能力首先来自阅读,阅读能力有限,写作也好不到哪儿去,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未必就会水涨船高。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们需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关注作者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体验,在写作教学中关注阅读的意义层次的逻辑安排及关联,关注意义之间的呼应在语句上的表现。

三、有效教学的基础与出路

其实,越是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就越贴近教学实际,关键是如何转化。这就是我们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新课改的三维课标不是词语的简单罗列,而是实实在在的抓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思维习惯入手,以学生的具体生活事例为联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和教材内容进行无缝衔接、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思考自身的行为,思考课本的知识,思考联系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方法的角度、程序的角度去探索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而应该沉下心来,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的角度、生活体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我们的教材,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只有这样研究,我们的教学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

上一篇:语言积累 第17期 下一篇:漫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