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时间:2022-06-17 08:05:53

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113-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90例患者均给予及时治疗,通过精心护理配合,治愈38例,好转50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2.2%;住院时间为3~21d,平均12.4d,治疗过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突然、病情重而转变快,需要积极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肌缺血,对减低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坏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供应突然减少或中断,使部分心肌引起的严重的持久性缺血损伤及坏死。临床上常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心电图出现特征性Q波及损伤性ST-T改变等,如果未进行及时诊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作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43~82岁,平均62.1岁;首次发作者23例,占25.6%,有发作史者67例,占74.4%;具有明确诱因者78例,其中精神紧张32例,情绪激动28例,过度体力活动15例,饱餐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未缓解,其中69例患者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等。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均给予及时治疗,通过精心护理配合,治愈38例,好转50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2.2%;住院时间为3~21d,平均12.4d,治疗过程无并发症发生。

3 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病突然,且多由不同诱因引起,病情转变快、后果严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死亡。此时患者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如恐惧、紧张等影响治疗效果[1]。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对于过于紧张的患者应给予语言安慰,告知心肌梗死是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得到好转的,需要患者心理放松,这样才能够缓解剧烈疼痛、有利于治疗;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止痛及镇静,同时耐心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3.2 休息和饮食 休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十分重要,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由于发病短期内可能发生病情剧变,死亡率高,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且住院第一周应谨慎对待饮食、排便、翻身、洗漱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翻身动作,并限制亲友的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和清洁。护理工作者应注意不要轻易搬动患者或让其自主下床运动,进行日常活动时应有专人看管陪伴。在最初3天内应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可根据患者病情改善而适量增加稀饭、面条等半流质且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低热、低胆固醇为原则,注意少食多餐。不给于患者过冷、过热和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3 吸氧 及时有效的吸氧治疗可以缓解心脏缺氧状态、改善心肌损伤,尤其对呼吸困难和发绀者特别有效,对一般患者也有利于防止心律失常和减轻疼痛。由于发生心肌梗死时,患者动脉血氧张力发生急剧下降,给予适宜氧气吸入可以改善心前区疼痛症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最初几天吸氧治疗可给予间断性的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一般设置为2~4L/min,同时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3.4 病情观察 ①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转变快,应及早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先兆表现,这样才能够保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使病情转危为安。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最初发病时一般0.5~1小时即测量血压一次,随着病情逐渐稳定而减少为每日4~6次,最后可改为每日1~2次[2]。若患者收缩压在12kPa以下,脉压减小,且音调低落,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脉搏、面色、肤色及尿量等,考虑到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观察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抗休克措施,如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血管扩张剂及纠正酸中毒等,同时注意保护肾功能和脑组织缺氧。②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情况,进行连续的心电和呼吸监测,及时发觉可能为恶性心动过速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室颤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3]。发现征兆后应立即报告医生采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③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对伴有呼吸急促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及皮肤黏膜变化,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咳嗽、咯泡沫样血痰时应立即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准备好快速强心、利尿剂,配合医生抢救。

3.5 预防感染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且年迈体弱,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危重,常可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叶要做好预防感染工作,及时帮助患者轻轻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对大汗患者勤更衣、勤擦洗,注意不要受凉,并适当多饮水。同时保持室内通风整洁安静舒适,合理安排探视,减少陪护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减少并发症等。

4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且临床并发症较多,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强调病情监测工作。护理工作者应注重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好呼吸、心率、脉搏、尿量等项目的观察和记录,为临床制定和改变治疗计划提供依据。对于发生较严重并发症如左心衰竭等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从而为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林英,黎志革,舒适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实践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1―92

[2] 杨秀萍,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性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8(36):252―253

[3] 陈豫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02―103

作者单位: 325200 浙江瑞安市中医院内科二

上一篇:肿瘤病的治疗及护理 下一篇:论妇产科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