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建设创新研究

时间:2022-06-16 11:57:51

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建设创新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专业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寻求深度的产教结合路径,才能真正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办成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专业。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12-01

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中职服装教育需要快速反应及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注重专业建设,让其成为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1 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适应服装教育的发展

科学合理地确立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是中职服装专业明晰教学活动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行动指南。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服装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分析,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的选用等服装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服装制造业和服装服务业的产品设计、制作、管理、检验、贸易、销售与服务等生产第一线工作。我们只有瞄准人才市场前沿阵地,化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独具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真正使她们“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2 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支撑服装教育的发展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服装专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所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教师在这一学科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后,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推动专业建设。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学习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使教学与企业实际接轨;二是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或作为校外辅导员,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含金量。通过建立一支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组成的较完善的学科梯队,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2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服装专业实训实习的实施依托于基地建设。要想在教学上能与企业接轨,必须在实训设备的配备方面等同乃至领先于企业。通过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与环境,添置与企业生产模式配套的服装CAD、电脑绣花机、包缝机、粘合机等设备,为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另外,广泛寻求与地方支柱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充分体验现场实际操作,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新发展。

3 课程改革的深化落实,推动服装教育的发展

3.1 课改理念的学习,是专业建设的先导: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课改将流于形式,新形势下的中职服装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这就使课程产生了质的变化,必须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3.2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强调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服装专业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不够清楚,教师如果不进行合理地剪接,学生容易出现学了这个,弃了那个,缺乏衔接。例如:教材中“西装结构制图”这一知识点与“弊病及修正方法”,这两块内容中间隔好几个章节,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比较零散,不利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教材进行剪接处理,将两块内容联系起来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采用“车间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零距离”

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目标。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一是及时发现她们;二要采取措施精心培养她们,鼓励她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例如学到男西裤后挖袋工艺时,对全班同学的要求是掌握一种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挖袋),但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就要求掌握两种以上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单嵌线挖袋、袋盖式),以使她们进一步拓展自己,从而彻底打破技能教学受教学设施和时间的限制。

3.4 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追求:服装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建立符合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考核模式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实施中应将一次性“终结式”考核改为“分权式”多次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即平时、测试、操作考核三部分。前两部分可各占总分的 30%,操作考核占总分的 40%。第一部分的成绩,可从学生的实际操作“项目作品”评议中总结出成绩;第二部分的成绩,将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规则、程序、问题分析等内容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第三部分的成绩来源于实践操作现场考核,题目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尝试将考核的主体延伸至包括专任教师、企业专家、项目小组等多元评价主体;重视把职业道德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4 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突显服装教育的走向

服装行业侧重于实践与相关理论知识的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服装教育要直接为企业服务,就应该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岗位工种为导向,构建“专业+项目+服务”的订单式培养新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需性。

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永恒的过程,中职服装专业建设必须从全方位入手,将其建设成具有特色的精品、拳头专业,不断实现专业建设“能力培养层次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新格局,提升学校持续发展后劲。

上一篇:试论群众文化及其特征 下一篇: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