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发展形势展望及建议

时间:2022-06-15 11:03:57

我国工业发展形势展望及建议

一、2010年以来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010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对工业发展的积极推动效应继续显现,我国工业生产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的企稳回升态势,总体发展形势继续好转,工业产销形势和经济效益有明显好转迹象。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010年以来较高的工业增速一定程度上来源于2009年同期较低的基数,工业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工业运行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制约因素。

(一)维持投资超高增速的难度将逐步加大

在本轮经济调控过程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的超高速增长成为引导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分别增长了53.7%和47.7%,均远高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37.6%的增速,而同期利用外资却下降了15.8%。2010年,受财政资金增长的限制,经济刺激政策空间和力度将逐步变小,效应会有所递减。而当前,政府投资和国内贷款增长尚未完全将民间投资的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接替政府投资力度减弱的民间投资能否及时跟进还存在一定变数。随着国家预算投资增速的下降和银根收紧所带来的国内贷款的收缩,继续维持高投资增速的难度将逐步加大。2010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增长了14.1%。1―2月,工业投资4977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同比降低3.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3836亿元,增长23.6%,同比降低1.8个百分点。因而,单纯依托超高投资增速拉动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工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一方面,短期超高投资率和长期低消费率的矛盾将可能会再次显现,部分工业领域可能再次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2008年以来,高投资所积累的工业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同时,经济回暖的迹象必将减缓市场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而在工业产能大规模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对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没有明显的提升,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明显低于同期投资和出口的增速,也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由此,部分工业领域的供需矛盾将有所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有所加大。如钢铁行业,受产能过剩影响,自2009年至今,钢铁产品价格始终维持在低位运行,2月份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近4%;加上铁矿石期货价格飞涨对钢铁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高耗能行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幅,由此将推动工业结构再次向重化趋势发展。统计局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重工业增长23.7%,高于轻工业近10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9%。按照中央转变经济结构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能源资源供给及运输保障能力将再次面临挑战

2010年以来,工业总体尤其是重工业加快增长再次带动了能源原材料、运输等产品需求的加快增长。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同比增长28.7%,比去年12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快速增长的工业需求也带动了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上年同月为下降7.1%),涨幅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5个百分点,尤其是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较快,涨幅分别达到30.1%,上涨25.4%。尤其是我国需求较大而对外依存度又相对较高的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国际价格又再次出现大幅上涨的压力。可见,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的风险和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同时,工业快速增长也带动铁路货运量迅速回升,在短期内运力较难出现较大改善的同时,出现运输瓶颈的风险再次增大。据铁道部统计,1、2月份全国铁路日均装车分别为15.5万车和15.6万车,同比增长19.1%和17.4%,环比增长2.8%和0.7%。1、2月份完成货物发送量分别为3.04亿吨和2.78亿吨,同比增长21.3%和19.2%;其中,煤运量分别增长25.7%和26.2%。

(四)出口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工业品面临的出口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较为脆弱。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上升,世界各国很可能加大“政策退出”的力度。当前,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等国已率先步入加息周期,美联储已提高了紧急贷款利率。预计到下半年,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可能正式步入刺激计划退出进程。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完全消退之前,如果发达国家过早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全球经济增长将再次面临波动的可能,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迹象明显。当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有130多项,其中70多项针对中国。同时,今明两年将是美、英、澳大利亚等10个发达国家的选举年,出于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等目的,必然强化贸易保护措施。三是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有所增大。2010年以来,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向中国施加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我国外贸金融等相关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干扰。由此,给我国维护工业品出口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2010年全年工业生产走势预测

(一)工业增长将继续维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增速高于2009年

2010年全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继续呈现总体趋好的态势。一是工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仍然较为宽松。2008年以来的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随着一批基础设施及相关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二是尽管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和经济周期自我调整的基础上,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将趋于减弱,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的方向转变,我国工业品出口也将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三是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收入状况的改善,必将一定程度带动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提升,因而国内消费需求也将在相对稳定中趋于增长。四是经历了低迷调整时期之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许多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库存,在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将进入库存回补阶段,将使工业生产走出库存调整周期底部而较快增长。由此可见,上半年和全年我国工业维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的可能性较大,但考虑到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政策的适度紧缩,工业增速可能在加快增长后逐步趋于稳定,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全年增速将超过2009年。

(二)行业结构可能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在工业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具体行业面临的具体形势有所差异,不同行业的走势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呈现差异化发展的态势。一是在投资惯性效应的带动下,在2010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速超出轻工业的趋势仍会维持,但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加,重工业增加值继续加速增长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回暖的带动下,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实现加快增长,但受到贸易保护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外向型工业复苏的步伐也不会一番风顺,尤其是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压力依然较大,外贸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较大。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可以预计,在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强有力支撑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总体上呈现继续改善的态势,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行业、地区及规模的不同,企业经营状况改善的程度将有较大差异。

三、政策建议

(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尽快引导民间投资进入良性轨道

一是在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政策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同时,也要尽量兼顾工业调整和振兴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加强对重点行业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效果的跟踪和后评估,适应产业发展面临的最新形势,及时调整和落实相关配套的政策细则。二是在国家投资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启动民间投资,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升未来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三是积极培育居民消费需求。继续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相关消费刺激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增长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国内消费需求对工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二)谨防产能过剩风险,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是密切跟踪重点产业供需形势变化,及时相关指导信息和政策,及早规避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推进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淘汰,在工业恢复增长过程中,也要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规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二是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根据当前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三是继续有效利用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手段和相关配套政策,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大对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三)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尽量维持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相对稳定,为企业出口创造稳定的预期。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能力。

(四)提高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

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引导煤电油等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调整优化能源供给区域结构,提高能源供给效率。二是继续深化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提高市场调节能源资源产品供需的能力。三是加强铁矿石、石油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资源性产品的对外合作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控制资源成本。四是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继续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降低工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付保宗,1976年生,山东临清人,经济学博士,现工作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上一篇:全面看工业增长的良好态势及PPI上涨 下一篇:M1\M2的超额供给以及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