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绿色发展

时间:2022-10-09 04:10:44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各国加强沟通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不断增强。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在推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颁布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到2010年在2005年基础上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行动和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土地、节能、环保、信贷门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06―2009年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7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亿吨),形成节能能力约1.1亿吨标准煤;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动节能技术改造,形成节能能力约2.6亿吨标准煤;加快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组织科技专项行动,技术推广目录,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2008、2009两年补贴推广节能灯2.1亿只、2009年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500多万台,在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对年耗能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节能约1.3亿吨标准煤,2009年底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超过90%(累计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发展循环经济,开展187个不同类型、模式的试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启动再制造试点;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采取根据节能效果予以奖励的方式支持重点项目,补贴推广节能产品,实施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加强法治建设,制订并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相应配套法规,22个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28个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能力建设和宣传动员,建立和完善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连续3年对省级政府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推动各地区成立节能监察机构,中央17个部门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在全国开展节能减排低碳宣传教育;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沼气、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截止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为1.97亿千瓦,核电在建规模245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1.45亿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2268万千瓦,居世界第三,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650万户;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62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经初步核算,2006―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节能约4.5亿吨标准煤。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9%,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尽管实现“十一五”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经过艰苦努力,今年底我们有望实现单位C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以上。这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实实在在的重大贡献。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1.5亿贫困人口的大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当前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多重挑战。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共赢的内在要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增长,但我们绝不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会靠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以低碳排放、循环利用为内涵的绿色经济,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国民经济结构。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行动目标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既是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中国政府将下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实现已经提出的各项行动目标。

今年年底,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核心任务是,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为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各国应在公约和议定书的基础上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一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全球范围的公平发展。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所当然地要承担大幅度减排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已过度地占用了地球有限的大气资源,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排放空间,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限制其发展空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从现实能力看,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既没有财力,也缺乏技术手段,还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艰巨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必须要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各国应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各尽所能、积极行动、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展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宣布了将提供快速启动资金的具体数额,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方案。在此情况下,最为关键的是把各国所表达的政治意愿和所做出的承诺变成现实的行动,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技术创新和转让对于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气候友好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气候友好技术,研发新的低碳技术,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也才能使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成为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领域、新亮点。

三是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实现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目标。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认了巴厘路线图双孰谈判机制,反映了各国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减排目标和行动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共识。气候变化谈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距离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坚持将公约、议定书作为法律基础,按照谈判进程由缔约方驱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尽快把哥本哈根协议取得的共识落实到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的案文中,集中谈判仍有分歧的核心问题,寻求务实的解决方案,坎昆会议就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果。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信任,推动形成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与环境,为坎昆会议的成功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保护全球气候、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医药研发先行者 下一篇: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