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时间:2022-06-15 04:46:09

语言学习: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课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方法与艺术。”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义所在,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和过程。我们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强化学生对言语智慧的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并最终学习言语的更好表达。可综观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师过度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学习语言至关重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在诵读积累中学习语言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是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然,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美。

诵读,除了“读”之外,还应该强调“背诵”。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背诵,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二、在品味感悟中学习语言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习表达也需要抓住范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作为语文老师,应把目光从“理解课文内容”转向“学习课文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来领悟其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传神,从而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表达的“窍门”。

[案例]一老师教学《嫦娥奔月》,讲到“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时,这样引导。

师:仔细研读这句话,哪些字词写得好?

生:我认为“闯”这个字,用得好。

师:好在哪里呢?想想看,还可换成什么字?

生:“跑”“走”“溜”。

师: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个字最好?

生1:“闯”字好,它比“走”更写出逢蒙的急不可待,终于等到这个机会,恨不得一下子拿到仙药。

生2:我也认为“闯”字好,看出他是破门而入,不征得主人的同意,比“跑”“溜”更写出了逢蒙的凶狠。

生3:我想他闯进去时会用脚狠狠地把门踹开,把门都踢坏了。

师: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人?

生1:他真是个奸诈贪婪的人。

生2:他有点凶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字字皆精妙,句句悟其神。”就一个不起眼的动词,经过这么一辨析,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了逢蒙的个性特点,理解了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文中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点睛之笔”,更值得我们去引领揣摩。当然,文章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何止词语,大至文章的谋篇布局、构段方式,小至一种修辞、一个标点,都是我们引导学生感悟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关注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用心触摸语言的细微之处,从而对语言敏感起来,让语言表达鲜活起来,最终能闻其口,出其手,化为学生个性化语言的有机部分。

三、在迁移运用中学习语言

编人小语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的很多语言可以直接拿来用,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具体来说,迁移运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迁移运用词汇。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词汇均优美形象,表达力很强,在学生的表达中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出于丰富学生语汇、促进内化积淀的需要,教材中也时常有这样的“连词写段”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不能“轻轻”带过,更不能随意忽略,而应精心设计训练过程,帮助学生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应用,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内化积淀。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后面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想象一下植树后,荒山变成了什么样子,说一段话,可选用以下词语:“枝繁叶茂、搭窝筑巢、阵阵林涛……”我在教学中,特意辟出10分钟加以指导,启发学生先按词语的运用范围作大致归类,再按其意义分别造句,然后按观察顺序进行组合,最后梳理润色,用上合适连接词,使之连贯流畅。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已把文中出现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

2.迁移运用句段。很多课文,编者在课后还提出了背诵章节乃至背诵全文的要求。细细考察这些章节和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或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或风光旖旎,引人入胜,在教材所选课文中堪称经典。这类练习看似简单,仅仅是背背默默而已,但本人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满足于“积累”性目标的达成。积累是为了运用,只有经常有机会运用,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把背诵经典范文和说写表达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背诵积累的优美句段自然地迁移到自己的口中,乃至习作中。

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大多数老师在上这课时都注重学生的朗读,运用多媒体进行渲染,激发学生对大瀑布枯竭的失望和惋惜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但是,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却另辟蹊径,关注到了课文的写法。这一课的第三和第五自然段构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两个自然段都是先描写瀑布景象,再写游客反应。在学习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后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分别出示描写瀑布景象和写游客反应的部分,两相比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描写的是雄伟壮观以及逐渐枯竭的瀑布,文中还提到:“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那位老师抓住了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模仿运用第三、第五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动笔写一写完全枯竭的大瀑布。并出示了这样的句式进行训练:“又是几年过去了,大瀑布____,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____。”

这样,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不仅停留在对语言的感悟,而能够成为一种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句式能不断地运用,让语言在笔下更加成熟精练。

总之,语文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本体——语言学习上来。课堂上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语文教师。

上一篇:社交化业务的变革力 下一篇:做你的老师,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