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15 12:26:46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压力的日益紧张,各国在面临能源危机时出台了各项政策以减缓能源危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国家,大力倡导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低碳农业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发展我国低碳农业的必要性,探究了我国目前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职能、调整低碳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小额信贷机制、科技兴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农业规模经营等对策。

【关键词】低碳农业;困境;对策建议

一、低碳农业概述

(一)低碳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 这个名词是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被众多学者逐步发掘并流行起来的。王昀[1]在《中国农业信息》2008 年第8 期发表的“低碳农业经济略论”一文中最早提出“低碳农业”一词,认为低碳农业经济应该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经济;其本质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低碳农业”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成为解决高碳农业、低效农业问题的关键。

所谓低碳农业,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改进管理,技术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最大经济产出,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和谐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发展低碳农业才是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低碳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导模式。

(二)低碳农业的特征

从低碳农业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应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二是安全性;三是高效性;四是和谐性;五是统筹性。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在我国,由于人为的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碳排放量日益增多,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而传统农业作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由于常年的单一连续耕种和高强度耕种、无机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高碳农业”模式,必会导致一系列农业高碳问题的发生。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张1997—2009年农业碳排放量、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农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表格[3]。

数据来源:(1)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农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2)农业碳排放量来自20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农业总产值的稳步提升,农业机械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能源消费总量相应增长,并引起农业碳排放总量的逐步增加,而低碳农业是追求高效低能的新生产方式的农业,是生态、循环、绿色、有机、观光和体验式农业,是人类为保证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开创的综合性农业。因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形势已刻不容缓[4]。

三、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职能缺位,政策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没能把握住政府职能的含义,不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来给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重心被放在那些可以凸显自己政绩却不能对低碳农业带来良好发展势头的领域,而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政策和科技要素却远远不达标。

在政策和机制方面, 进一步完善、执行低碳农业政策也受到阻碍。虽然我国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推动低碳农业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起来却是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法规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对低碳农业的技术和财政支持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执行准则和执行力度上也没有一个量的把握和规定 [5]。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我国目前各地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统计,农业生产总值中,农、林、牧、渔产值的比例为48:6:42:4。传统种植业比重过大,且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导致碳排放量剧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低碳农业能源结构亟需调整。目前我国低碳农业高碳能源排放过大,可再生能源研发力度不足,同时旧有农业机械没有完全淘汰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和对土壤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最后,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低碳化步伐滞后。

(三)资金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低碳农业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强,但是距离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数量还相去甚远。同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化的资金管理体制,这也使得对低碳农业资金的投入缺乏协调性。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涉农贷款期限过长影响农村金融的流入,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造成资金短缺[6]。

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坚持政府导向机制

从宏观角度出发,就是要从政府以及政策机制角度出发,加强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强化政府职能,切实推行低碳农业的各项政策机制,不断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通过一些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子来解决低碳农业的财政问题。

1.规范政府职能,完善低碳农业政策机制

政府应该把低碳农业进行中和进行后所可能出现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考虑范畴,加大对低碳农业的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大力投资。同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减少贫困农民因为“积贫”而对生态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优化低碳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调整耕作方式。优先大力发展林业,高效合理发展传统种植业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林业作为巨大的碳库可以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政府应该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其次,贯彻依法治林的方针政策,构建合体的林业法制体系;最后加大科技兴林力度。在林木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保存利用、林火控制等关键性技术上努力寻求重大型突破[7]。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我国应逐步展开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海能等新型能源的全面研究;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比如秸秆、沼气,开展大规模沼气建设工程;通过合理再利用农业废料,实现垃圾安全化、再利用化和生态化;在农产品器械选择上,要多使用耗能少,技术先进,对环境破坏小的农业器械以减少“石油能源”的排放,并加大对新型农业器械的开发力度。

三要完善金融结构。我们要在使政策性金融在农村拥有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的监管力度,在农村推行绿色小额信贷——政策性金融机制,形成稳健高效的农业金融结构,带动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3.绿色小额信贷——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

“绿色小额信贷”是将绿色农业和小额贷款结合起来形成的专用名词。绿色小额信贷具有以下两种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政策性;再次是信贷的资。由于绿色小额信贷针对的是那贫困地区微型企业,为一些低碳项目融资,因而这种贷款往往具有无息性与资的特征。

上面我们讲到,政策性是绿色小额信贷的一大重要特征。政策性金融在低碳农业发展中作用十分巨大,不仅可以优化整合生物资源项目、鼓励环保农资行业发展,还能够推动低碳技术项目的进一步发展[8]。

(二)从中观角度出发,走科学化、企业化低碳农业之路

从中观角度把握低碳农业,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科技兴农”道路,把科技作为低碳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低碳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低碳农业中的先导作用;同时大力构建农村信用社,让农村信用社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科技兴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将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和销售中,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低碳农业取得更大收益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总结,发现以下几种技术在中国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十分行之有效。

(1)节碳减排技术[9];

(2)免耕技术;

(3)秸秆技术;

(4)畜类家禽养殖技术。

2.确认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内生能力

企业作为创新型农业和低碳型农业的主体环节,应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构建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体系提供自身坚实的力量[10]。

首先,要始终确认企业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其次,注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再次,发展企业低碳模式还需要一批强有力的科研人才队伍。企业培养科研人才,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培养造就一批低碳学科的带头人才和科研团队。

3.大力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11]

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信用社应该主动调整信贷投向,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原则,将信贷重点投向于新能源产业、效益型和旅游产业型农业。只要切实贯彻“认识低碳农业、融入低碳农业、服从低碳农业”的思想方针,农村信用社就能不断壮大自己。

(三)从微观角度出发,提高农民低碳意识,推广农户规模经营

从微观角度出发,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同时规范化运行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农民合作经营与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构建低碳生态环境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

1.增强农户低碳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以奖代补、典型劳动、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户改进目前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同时农户在生产中可以采取“一池三改”、秸秆产能等新型清洁生态模式,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2.农村规模化经营体系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通过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历史状况,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健的和持久的经营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产出率的经营方式。规模化经营体系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合作化经营,即在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的基础之上,农户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承包的一种经营体系。这种体系能有效调动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发展。另一种是集体化经营。即农户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的权利,土地集体化性质不变。这样做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等.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3(4):656—660.

[4]李荣生.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战略意义[J].中国农业科技,2005,(12):18—20.

[5]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 —1614.

[6]马友华,王桂苓,石润圭等.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6):116—118.

[7]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讨[J].农村经济,2010,(4):3—5.

[8]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7.

[9]马燕合,黄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迎接低碳经济到来[J].中国科技产业,2008,(03).

[10]晁毓山.低碳经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6-7.

[11]杨信.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及其财产权性质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罗中天(1988— ),山东省东营市人,中共预备党员,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萨特的历史辩证法 下一篇:肯尼亚汉语学习者因汉语礼貌用语缺失造成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