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时间:2022-06-13 05:40:40

高职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4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到推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地位,并强调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面向未来,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设置教育路径和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时,应如何平衡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这两个核心要素,经常是“两难抉择”。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片面追求学业化,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高职学生的学业,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此外,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整合专业资源优势,优化改造专业结构,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3):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马玉芳,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2010,(35):171172.

[6]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

上一篇:云计算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下一篇: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