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时间:2022-06-13 10:56:36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摘 要: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本文试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人们的认知起源、思维方式、语言规律等角度阐述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言;思维;认知;语法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界一直看法不一。本文试图表达笔者在既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所形成的一些看法。

一、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思维先于语言出现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起初是在丛林中生活的,由于环境改变,后来就挪到平地上居住下来。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就开始了创造生活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群体的生活提出了产生语言的需要,也提供了产生语言的条件。恩格斯曾经说过:“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同劳动一起产生的语言。”劳动时人们是具有了相当高的意识能力,亦即有了思维的。由上述可知,语言产生前确实已开始了劳动。

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人们认识某一事物并非轻而易举的,需要深入观察,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给其类别起个名称。

二、语言是思维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之一

思维乃是概念运动,是概念思维,而不是语言运动,语言思维。人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都是符号信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负载信息的工具,利用语言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就是对语言符号再编排的过程。

语言弄不懂,就不可能知道思想的内容,不同的语系代表不同的符号系统,翻译的基础是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是相通的。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汉语说“我喜欢读书”,英语用“I like reading books.”翻译的必要条件就是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思维,这一思维中介起着联系两种语言的作用。如果我们以英汉互译为例,这种关系可以这样表示:汉语―思维―英语。但如果思维不同,翻译就在本质上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中国初与外国交流,并不知道“法国”的存在,在中文中没有“France”所对应的概念,就只能使用音译将这个名词引入。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系统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符号系统。我国景颇族直到近代,都一直使用实物文字,把诸多实物放在一起或用绳子穿起来,就可以完整地表达某种意义和思想。如果是语言是思维唯一的符号系统,那么,景颇族人的思维就是不可思议的了。同时,如果我们认为语言是思维唯一的符号系统,我们就无法解释在脑海的荧光屏上映现的种种人物风貌、样样景物的色彩,还有那电灯石火般稍纵即逝的难以形容的细节。艺术家的思维(指形象思维)与沉思默想时的思维是相似的。

三、语言和思维的规律不同

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的规律是语法。逻辑不等于语法,因而合乎逻辑未必合乎语法,合乎语法也未必合乎逻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养病”,有人养花、养鱼、养狗,谁“养病”?“救火”、“救灾”,可救人、救场,谁挽救上房的火?谁挽救将要过去的水灾、旱灾?“这间屋子可住八个人”,只有人能住屋子,哪有屋子住人的道理?“哈尔滨冬天很冷”,“冷”与“热”是种感觉,无生命的“哈尔滨”或“冬天”岂能感觉出来?不一而足。上述这些貌似不合逻辑的说法却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活生生的语言。可见,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逻辑与语法的差别,即我们必须承认思维与语言的差别。

四、语言是思维交流的工具。

语言因为交流的需要产生,也因为交流的需要存在并且发展。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所言之意是: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心理分析学家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我们必需的和想要的―也就是说,语言建立在交流我们“需要”的愿望基础之上。甚至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我们能够准确、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符号于思维的功用,除了表述、传递思维过程及其结果外,它把前人的思维所达到的程度凝固下来,让后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思维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维的进步,很多新词汇出现在语言中。讲英语国家的人们周末晚起,早饭晚吃的现象使得他们有目的地创造了一个新词brunch(早午餐),取自breakfast一词的前两个字母和lunch一词的后几个字母。在这种思维意识的影响下,一种新的构词法方式:合成法(blending)应运而生。现在英语中的许多新词都是由合成法生成的。

因此本文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产生,由于交流的需要产生语言,但是语言和思维的规律不同,语言形成之后一方面作为思维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参与到思维的过程中去,一方面作为交流的工具随着思维的进步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新编心理语言学》,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语言・符号・认知──关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再思考》,鲁苓,外语研究,2003(02);

[3]《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姚小平,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1)

[4]《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皮尔,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简介:

孙丹(1985-),硕士,新乡学院文学院助教。

上一篇:论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下一篇: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