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孩子的花钱课

时间:2022-06-13 08:50:48

外国孩子的花钱课

.1.

小孩儿3岁时,犹太父母就开始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父母让他们知道,钱可以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7岁时他们得看得懂商品价格。8岁时父母教他们通过打工来赚钱,用劳力换取报酬,并教他们把钱存在银行里,让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犹太父母在平日里就教导孩子购物时要认清物品的价格及价值,然后考虑是否选购。告诉孩子一个汉堡包要20元,一只熊宝宝要30元,但妈妈的口袋里只有40元,买了汉堡包剩下20元,钱就不够买熊宝宝了。所以要认清价值后再仔细算一下,要买最需要的东西,不能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告诉孩子如何在有限的金钱范围内作适当的取舍,如果处理不当后果要自己负责。

上了小学二三年级后,才是给他们零用钱的时候。此时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数量,可能要考虑他周围的朋友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零用钱,因为孩子们会互相比较,总之不多给,以免他们浪费,但也不会太少。孩子有了零用钱可以自己支配利用,这时家长就建议孩子将一部分零用钱存起来,开个银行账户,是有利息的账户。

除了给零用钱外,父母还鼓励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以自己的劳力赚额外的小钱,如帮邻居遛狗,邻居出门时帮邻居拿信件或喂猫,再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在附近小区当送报童。到了高中,身强力壮的孩子则可以帮邻居割草赚钱。这些都是增加零用钱及银行账户存款的好办法。当孩子有了更多存款时,父母会培养他们捐献的习惯,开始也许要用“强迫”的方式,不过父母的以身作则很有影响力,日子久了,孩子的见多了,不用强迫,他们自然就会做善事了。

孩子上了中学,做父母的开始向他们说明零用钱的支出及预算要平衡的道理,不可预支也不可以透支。大孩子会花钱了,如不好好教导,很可能导致乱花钱,把钱花完了向朋友借,借不到就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这是犯罪的根源。同时,父母还会注意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过度花费造成不良后果,必要时会救急不救穷。如果孩子必须先预支,则须在下次的零用钱中扣还,这时就要提醒孩子下次的预算要减缩,或该用劳力去赚取零用钱了。

.2.

近年来,海外很多华人都在为18岁以上或上大学的子女办信用卡。大人们认为子女外出读书,身上有张信用卡,不用家长每月寄生活费,只要一月一付账单,很方便。但是太方便了,年轻人就会乱花钱,做父母的也会吃不消。成了卡奴后,最糟的结果是“破产”,这导致一个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给自己留下一个糟糕的信用记录。

美国规定,要等7年才能消除不良的信用记录。这期间没有信用的人是借不到钱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都免谈。

在让孩子拥有信用卡之前,美国父母会让他们充分了解,成为卡奴并有了不良记录的严重性,因为在社会上信用记录比学校成绩单还要重要,找工作时雇主常常是要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的。

美国学校为了让小孩子有机会学习“现金价值”,常利用家长会经营的福利社,由家长主导,让学生轮流来经营。福利社里卖些学生用品,如笔、纸、橡皮擦、笔记本等,也卖些零食,主要以小金额物品为主,让全校学生来购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零用钱,及选择买合适的东西。

.3.

专家指出,奖惩孩子尽量不要用金钱做工具,比如孩子功课得个A就奖100元,弟弟虽也很尽力了,但不够聪明,拿一个B就没有奖励,不免心里不平。下次拿个B+,仍不够好。其实,我们应该教孩子尽力而为。若因孩子做错事就把零用钱给停了,也可能有副作用,孩子一气之下,心里不服,心想下星期不花钱就是了,结果就收不到处罚的效果了。另一种常见的例子,就是邋遢的小孩常掉东西,连给的零用钱也丢了,那怎么办?专家建议,第一次发生时可以补给,第二次就不管了,由他自己负责,希望他以后能小心谨慎正确对待金钱。

(本文摘编自《教师博览》)

上一篇:静脉最受伤 久坐害处多 下一篇:血栓虽可怕 预防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