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字搅起满堂彩

时间:2022-03-05 02:40:45

语文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本应该是“满堂精彩”的课堂。但事实上语文及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字――课堂教学方式呆板僵化,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的兴趣,也会让老师失去教的激情。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精彩”?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是一位有教学“谋略”,教学思维活跃的老师,她在语文课上常有“满堂精彩”的高招,以下是王老师教学《醉翁亭记》的片段。

案例展示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这是表层原因。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众笑。)

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人的年龄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的一生的变化的――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70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对世事理解很深,能够做到与世无争了,无功利之心了。所以,欧阳修自称为“翁”,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实吧。这王老师很能理解。一般来说,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比如说王老师,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会很激动。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还是很幸福,但不会太激动了。(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沧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战乱繁多,人的生命本来就短暂得多。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欧阳修39了,在当时看来,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像现在,男人40岁,还是半成品,50岁以前,都还是青年呢。(众笑。)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在当时看来,也算长寿了。活到40岁了,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够随心所欲。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 ……

师: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

技法赏析

这一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教学思路由窄渐宽,且放收自如,可谓是课堂尽是“精彩”。

王老师为什么能把一节有些教师只能“枯燥”而教之的古文教学的如此活泼?如此精彩呢?原因是王老师的教学做足了“一字搅起满堂精彩”的教学真功夫,我们不妨从三个环节来体验王君老师的“翁”字教学――

1. 备课时费尽心思炼“翁”字

我们知道有了精彩的准备,才有可能拥有精彩的课堂。王老师在课前对《醉翁亭记》一定是进行的细致剖析,万般解读――不然,被许多教学者忽视的“翁”字是不会进入到王老师的“法眼”的。看似无关紧要,稀松平常的“翁”字,成为王老师备课的“关键字”。如何发挥“翁”字在课堂教学中的“串领”作用呢?王老师事先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对“翁”字进行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备份”:翁字的表面意义、翁字的生活意义、翁字的社会心理意义、翁字的文化意义等,都成为王老师在课前“所备周详”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备课时也能对文本进向细致周详的解读推敲,就不至于让自己对文本一直处于肤浅的理解层面,也就不至于出现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无味了。

2. 教学时活泼开放议“翁”字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体验语文精彩内涵的方法之一。王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翁”字的精彩一问,成为学生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的重要引领。王老师对学生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先是用“39岁”与“翁”的矛盾感提出初步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然后又从“翁”问到“叟”,继而引领学生体验到了“翁”的社会心理含义和历史文化含义,可谓是纵古代论今,精彩纷呈。最后又用“翁”与“39岁”是不是真矛盾为疑问,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到去看“翁”的生理含义,于是学生的疑问顿消。学生的疑问消除了,因“翁”而起的热烈议论也就到了尾声,可见王老师对教学进程的把控能力是非常强的,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

3. 归纳时言简意赅串“翁”字

当课堂教学完成了对“翁”字的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最后“出面”做归纳。王老师对学生讨论进行了整体梳理,然后以自己高超的语言归纳能力做陈辞: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这最后的陈辞节奏明快,富有诗意,言简意赅。王老师用“翁”字串起了文本的内容,也串起了语文教学的满堂精彩。

(注:案例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好课是这样磨成的》一书。)

上一篇:那声尖锐的口哨 下一篇:从课桌椅看国内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