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效林业前景构思

时间:2022-06-12 05:15:11

发展高效林业前景构思

1南京市江宁区自然概况

南京市江宁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00km,东毗句容市,西临长江,南与溧水县和安徽省当涂县接壤,北连南京市,并从东南西三面环抱南京主城,是南京市主城区之一。介于北纬30°38'-32°13',东经118°31'-119°04'之间,总面积1572.92km2,辖9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国营场圃。全区低山、丘陵及岗地总面积逾94400h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温暖宜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境内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分配比较协调,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带,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高等植物143科,1400种以上。

2当前江宁区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江宁区林业建设现状

自2003年实施“绿色江宁”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造林造绿化面积达20000hm2,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达38867hm2,森林覆盖率达25.5%,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达10.2亿元。

2.2江宁区林业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江宁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问题与难点逐步显现出来主要有:

2.2.1林业发展思路亟待调整

随着“绿色江宁”工程的持续推进,每年的新造林地呈逐年减少趋势,土地供应非常紧张,“绿色江宁”工程和全区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亟待调整。应逐步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变到注重“质的提升”上来,不断提高全区森林资源质量,完善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将林业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森林和林业发展的新需求。

2.2.2林业经营机制缺乏活力

目前本区的林业经营机制以国有林场和村(社区)集体经营为主,仅有少量山林以承包形式由私营业主经营。尤其是集体所有的山林,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2.2.3林业产出效益偏低

全区3.3万hm2以上山林,2010年总产值仅为46599万元,每公顷产值不到12000元,且分布极为不均,茶叶、花卉苗木等经济林果产值较高,而其他山林几乎无产出。森林资源价值的多元化开发不够,林业产值与全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相称,对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不足;林产品的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2.4资源保护难度加大

“绿色江宁”工程新建的林地,除荒山生态林等少数工程外,大部分防护林、商品林的工程用地均为调农植林地,仅以转租等方式进行了暂时性的流转,其土地性质并未改变,新增资源的稳定性较差。本区境内的多条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土地租金已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财政压力;而大部分苗木基地、商品林基地多为个体或私营建设业主所有,其资金和项目流动的自由度较大,给本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3江宁区现代林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3.1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江宁独特的区位和山水资源优势,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目标,合理规划,整合和统筹优势生态资源和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生态优先、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化林业生产体系。

3.2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自身发展定位,即“南京及宁镇扬地区山水资源集中区、南京雨花茶及江南优质绿茶主产区、全省观赏苗木及高档花卉发展基地、全省特色果品基地和全省农业旅游及森林旅游主要目的地”等“两区三地”。具体目标包括:

(1)进一步增加区域内森林资源总量。“十二五”期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00hm2,使全区森林覆盖率到“十二五”末达到26.5%;逐步提高“绿色江宁”工程建设水平与档次,力争打造一批精品工程。

(2)深入开展村庄绿化工程。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绿化新村”300个,使全区所有符合条件村庄基本达到省级村庄绿化合格村标准。

(3)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地承包与流转政策,明确林地经营主体和收益主体,通过“均股、均利”等形式明晰初始产权分配方式。同时,积极推进各项林业配套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4)积极落实市政府农业“1115”工程。逐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进林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林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在全区范围内建成1万hm2高效经济林果基地(含桑、茶、果、花、竹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区林业总产值达7亿元。

(5)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东大山森林防火瞭望台,构建较为完整的森林防火通道网络,新建区级森林防火通道500km,推进林地边缘、丘陵岗地散坟平迁工程3万穴;强化全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着重提高森林火情快速扑救能力,以片区为单位组建5支区级消防中队,加强消防队员思想、体能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队员的扑火业务能力。

(6)结合松材线虫病疫点改造和高效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实施低产林分改造3333hm2;围绕“绿色江宁”工程新造林地,开展中幼林抚育2000hm2。

(7)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积极争取经费补助,在对疫区疫情全面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区内松材线虫病主要疫点的拔除工作。

(8)强化林政管理和林业行政案件查处工作,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安、林业执法体系,提升执法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4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措施

4.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4.1.1加强责任落实

争取将新增造林、村庄绿化、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目标都纳入街道政府考核体系,详细分解目标任务,建立责任追究和绩效考评等各项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4.1.2强化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发展思路和举措,把林业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相结合,争取把造林工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等工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增强林业发展后劲。

4.1.3强化宣传教育

向社会传播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积极营造全社会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4.2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2.1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区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实体,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4.2.2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逐步建立林业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为林权人进行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林权(变更)登记、市场信息等全程服务。依法进行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

4.2.3开展相关配套改革探索

包括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林业投融资体制、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制的探索,不断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激活林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4.3深入开展“绿色江宁”工程

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江宁”工程,着力增加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并逐步由大尺度规模化造林向精品化生态工程方向发展。一是深挖造林绿化潜力,全面开展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高效经济林果、村庄绿化、城市生态林、湿地建设等重点工程,结合各地区实际,努力增绿扩绿,增加森林资源面积。二是严把造林绿化质量关,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全程质量管理,把好规划设计、种苗质量、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做好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工作,大力提高工程质量与档次。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进林业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着重在提高森林质量、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强组织协调,深入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着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努力营造全区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4.4努力促进高效林业产业发展

按照全市农业“1115”工程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林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高效林业产业,不断提高本区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茶叶、果树、苗木花卉、竹产业等为主,全面建成1万hm2高效经济林果基地。一是认真落实规划布局。按照林地用途长期稳定、集中连片建设等原则,规划全区经济林果发展布局,将各重点产业落实到田头地块。二是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结合“1115”、“绿色江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等各类工程,做好项目对接工作,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聚焦重点,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4.5全面强化资源保护

在创新管理方式上下功夫,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一是强化森林火情防控,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防火责任,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发现火情能做到科学指挥到位、扑火队伍组织到位、消防物资供应到位,有效扑灭火情。二是严密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加强松材线虫病除治,加大疫点拔除力度,严防疫木及其加工品外流,抑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认真组织其他森林病虫害防控,推进无公害和机械化防治,认真履行林业植物检疫职责,严防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三是加强资源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森林分类经营,划定市级生态公益林,继续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将各级公益林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集体林作为发证重点,全面落实到位;加强林地保护、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等各项审核审批制度。四是适时开展乱砍滥伐森林、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打击活动,依法查处林业违法案件,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稳定。

上一篇:创建有效教学推及幼儿自主分析 下一篇:陕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