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使馆的使用和建筑研讨

时间:2022-06-12 09:08:34

古代使馆的使用和建筑研讨

作者:董建菲

城外馆舍慕华馆的建筑情况

慕华的核心慕华馆慕华馆位于汉阳城外,城西门敦义门外,在没有慕华馆以前,使臣的迎接是在慕华馆附近的盘松亭内进行的④。后来,迎接活动逐渐的规范化,慕华馆这样的行使郊外入京迎接仪式的馆所建筑成为必须。郊外的很多迎接、接见活动都是在慕华馆举行,而在此举行的很多行仪活动也多有相似,如表2的介绍。慕华馆在西大门敦义门外,最早建于太祖7年(1407年),模仿开城的迎宾馆。开始叫做慕华楼,楼南边还有一个莲池。从图1中可以大概看出楼阁与莲池的位置。世宗11年,进行了扩建,改名为慕华馆⑤。慕华馆的政治功能除了迎接明使外,还有观射和阅武⑥,一直到清末,其使用没有间断过。慕华馆的政治功能的行使是与迎恩门一体的。门原来叫迎诏门,1539年,明使薛廷宠来朝,宣昭,版赏,将门的名称改为迎恩门,并亲自题字曰“迎恩门”。壬辰倭乱后,1606年再建,由明使朱之蕃揭额⑦。直到1896年才被拆除,只留下础石(图5~6)除了通过馆及门的名字来表达慕华的意思,迎恩门还通过模仿中华牌楼的形制来表达对明清使臣的尊敬和爱戴。除了主要殿宇和迎恩门,由于慕华馆还行使阅武的功能,所以还有一个主要建筑为閱武亭⑧。明使对于慕华馆的记录并不多,因为使臣一般在慕华馆的停留时间不长,大部分的时间使臣是使用城中的馆舍太平馆和南别宫。所以那两个馆所留下了使臣更多的记录。不过慕华馆是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使馆,所以迎恩门的础石和主殿都有留存,主殿被改名为独立馆,被移到现西大门区峴底洞。照片和图片中,18世纪,慕华馆为三开间,没用院墙围合(图略)。行仪之前做一些布置、装饰。从历史和现状照片来看,慕华馆的建筑形态是比较特别的。为六开间,中间的两开间为每开间四门扇,开间较大。两侧的4个开间,开间较小,每开间两门扇。虽然整体为六开间,如果两间为一个基数的话,也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被分为三部分,符合一般行仪的功能性(图略),现状独立馆建筑虽只有一个阶梯,原来的慕华馆应该至少有两组台阶,即东阶和西阶。而一般应该是三组,因为慕华馆是非常重要的行仪建筑,阿克敦《慕华馆行仪图》中整个建筑也是三组阶梯的形制(图略)。20世纪初的照片中独立门的东梢间前有烟囱,可以确定两侧的4个开间至少有2间到4间是温堗。并且可以确定当时的慕华馆应为至少三面出廊,而现在只有前面出廊,应为后改。独立门的匾额被设在中间偏东的一间上,原来扁额的位置现在已经无法确认,不过在其他的朝鲜建筑中,这样的挂扁的方式也较为多见,如德寿宫的即阼堂。

城内使馆太平馆、南别宫的建筑情况

(1)命运多艰的太平馆太平馆位于汉城南大门崇礼门内,世宗朝的地理志关于汉城府的记录及1530年(中宗25年)的《东国与地胜览》中记录太平馆位于皇华坊内⑨,没有具置介绍和图像资料,后期则有皇华坊太平馆契的记录⑩,所以应该为太平馆的大置,图1中,仅对皇华坊中的太平馆作位置示意。太平馆从初期接待明使开始主要行使饗勑使、行茶礼、傅讣后成服、除服馆所见官礼、大臣茶礼等(表3)。太平馆由于特殊的功能的地位,所以随着太祖迁都汉阳,就开始建造。1395年,徵诸道丁夫一千,营太平馆!。1490年又有了扩建。新作太平馆北楼。《朝鲜王朝实录》中对当时情况的记录为:上谓李贵龄曰:“参赞是太平馆监造提调也。现在的太平馆址只留有遗址标示牌。破贞陵丁字阁,作楼三间以馆之。旧厅创东西轩,则木石功省,事亦易成矣。黄俨尝曰:‘高筑亭基,构楼于中,东西置轩,则美矣。’今作此楼,从俨意也@。从史料记录中,还了解到后来的建造过程中,曾经有使用僧军进行太平馆修造的情况:今思政殿、庆会楼、太平馆之役,一时立擧,民力甚困,姑停太平馆之役。”上曰:“予已知之。”闰德出,上谓代言等曰:“比来禾穀虽登,民未苏复,宜除防牌六十,专募僧徒,以造太平馆”#。在与明使交流期间,直到壬辰倭乱,太平馆一直作为使臣迎接的重要设施。以后与南别宫一起行使接待活动。明朝时候关于使馆建筑情况的记录并不是很明确。董越撰《朝鲜赋》中对当时太平馆及公馆建筑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太平馆:“中为殿,前为重门,后又楼东西有廊庑”的构成形制,“凡公馆四壁皆列以围屏,上画山水竹石或草书高二三尺,卧榻亦然”的室内布局方式。及“宫室之制与华亦同,其涂皆丹”的施彩画制度,不过他也发现了两个做法的不同,即:国无银珠以丹代之,桐油亦然。从上文的介绍看,明时的太平馆应比较简单,但也有不断地修建扩建,清初对太平馆建筑遗构处理时的记录中记载,当时的建筑共有61间$。明朝的使臣对此则很满意,留下了很多诗句。所感怀的对象主要为太平楼,多为酒后尽兴或思乡感怀时所作,各诗句中多为称赞其高堂广厦的宏扩规制、瑶轩绮构的精致装修,及旁生不死草,云窗斋峻岭的宜人环境。从1638年开始,由于太平馆破坏严重,很少使用,以南别宫为主%。1648年由于当时南别宫使用得较多,太平馆颇为颓废,已成空廨,所以朝廷将其拆建,而将材料用来间修弘济馆。如下文所述:备边司啓曰,以都监啓辞,太平馆撤毁,移构弘济院,令备局参酌,禀处。传曰,允事,命下矣。弘济院,即已设站,则造成馆宇,在所不已。太平馆,今为无用空廨,则撤此移构,比诸新备材瓦,庶除一分之弊,而但念久远馆舍,不无腐朽之患^而经过眼同看审太平馆材瓦,“开录以来,元数六十一间内,二十三间,则可以撤用,其馀三十八间,则积年雨漏,几尽腐朽。”&之后,朝廷制定了对太平馆改建的详细计划(表略)*。通过关于对太平馆建筑改筑的记录,同时对建筑的形制也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从上面提到的改建内容,可以了解到清初的太平馆的主要建筑有上使房及两个楼南楼、东楼,辅助用房三使厨房、厕所,门除了前面的外三门,内三门,还有南井门、小东门。整个用地的规模从后来的记录中为三百馀间。并且一直到1689年一直闲置,未予新用。最后太平馆旧基三百馀间,划给事,上言蒙允,而又因其官员所报,护曹亦不许给(。1694年,太平馆的百余间空地被划给归厚署)及宣惠厅_。18世纪以后的地图及朝鲜末期《东国与地备考》的记录中,太平馆位于养生坊+,现在首尔中区西小门洞内,由于1694年之后到1724年2月3日,开始有接见清使于太平馆的记录1,所以可知,至少在1724年,太平馆被重建于养生坊内。在朝鲜与清朝交往的过程中,太平馆使用较少,命运多艰,1784年,太平馆又一次因为颓毁而被议拆毁再利用。如下文:出擧条一祥曰,勅行,要在不远,傩礼今当擧行,而太平馆,闻已颓毁,民人辈,亦多作家,当此冬节,有难撤去,所谓木物,则造作于基址民家,而轩车则造成于慕华馆似好,故敢达矣2。对于太平馆,清使臣少有留下诗文,仅借当时朝鲜文人的一首诗词来形容当时太平馆的凄凉:黄花满院坐清幽。夕日更凭山雨楼3。落帽佳辰仍胜集。登高能赋自名流。人烟缭绕千家暝。天气萧森万木秋。衮衮不堪浮世事。暂携樽酒为消忧4。直到1800年,朝鲜实录中最后一次出现关于在太平馆接待清使记录,之后则只有关于西部养生坊太平馆契的记录。(2)战时受命的南别宫南别宫位于汉城中区的小公洞。朝鲜独立后,在此位置曾建天坛,现在只留有遗址的标示牌。被称作别宫,南别宫的身份并不简单,最初是庆贞公主的府宅,后还作为宣祖第三个儿子义案君的邸宅。壬辰倭乱时,使馆的使用已经完全混乱。当时用来接待李如松,之后则一直被用作使臣接待的馆所。1677年还曾用于奉安元宗大王及世祖大王的影帧。其供奉的影帧,也于1677年卽为移安於庆德宫5,接待清使主要行宴请使、傅讣后成服、除服馆所见官礼、大臣茶礼(表略)。南别宫也是经历了多次修补,1677年只是修斋室,“献礼时,御斋室,则不可不若干修补,而其馀,则姑勿改修补,何如?上曰,依为之。”61734年则是四十余间的大修补:西宴厅颓压处,亦昨往见之,旧材瓦无一可用,四十馀间改建之役,极为浩大,材木姑难临急措备,前头还报次,赈厅曾有若干公得材木,为先取用,何如7?纯宗朝编撰的《宾礼总览修理》8一章,很详细地记录了南别宫的建筑情况(表略)。除了上面的建筑介绍,《朝鲜迎接都监都厅仪轨》中还介绍了几个馆伴居所的室内陈设情况(表略)。通过上面的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了曾经作为公主府的南别宫的规模。连药房都有单独设施。而且多设有楼,这里所提到楼的形制并不全,与中国一般的楼阁一样,除了真正的二层建筑,在当时的民居建筑中也有出现,为一种一层,层高较低的架空式建筑,这种建筑除了作为独立的建筑,也会与其他建筑组合作为一组建筑的一部分,局部架空。而不是真正的二层建筑。南别宫的特点就是其外面设有象征性的红箭门,在太平馆则没有关于设红箭门的记录。清朝的使臣一般接待活动,特别是筵宴相对简化,更没有如明使去游汉江的奢侈,作为重要的行宴建筑,南别宫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内有园林0,而且还会设一些所谓的山亭,不能确定是开春亭,还是幄次-。

由于靠近市中心繁华之地,南别宫外面多设假家,所以火灾成了这里最大的隐患=。还有由于之前作为公主宅,所以建筑规模较大,门也很多,甚至于出现了看守不够的情况。且勅使所馆南别宫东西大门,旧东门内南中门,宴享门合五门禁乱都事五员,书吏五人不足,假都事并八员Q。结语根据明朝开始所规定的中国使臣赴朝的交接和招待礼仪,从城外,到城内。分别设了满足整个接待功能的两个使馆,太平馆和慕华馆。南别宫是受后期战争的影响,从壬辰倭乱开始逐渐承接中国使臣的接待任务。慕华馆由于是中国使臣入朝鲜都城的门户和朝鲜王迎诏书的位置,所以不但从建筑的名字、建筑物的构成和建筑形制等,都带有慕华的特征,采用满足仪礼功能的布局方式,同时具有当时朝鲜使馆建筑的基本形制,即中间厅加两侧温堗房。太平馆和南别宫虽然都曾作为汉城府内的中国使臣接待馆舍,但其建筑形制并不能完全代表明清使臣接待馆所的建筑形制。因为太平馆并不是最初即作为明使使馆而建,而是从高丽的行征东省改造而成,通过战后改建计划,可以了解当时使馆的主要构成建筑为:使臣房、为行宴而建的楼、厨房及厕所。使馆正殿的建筑形制规则多为中轴线对称式,即中间厅加两侧温堗或中间主殿加两侧翼房。由于其从明朝开始作为中国使臣接待的主要使馆,所以这种使馆建筑的构成形制也代表了使臣接待建筑的基本构成形制。而后期所建的太平馆与建筑情况的记录不详,应该也与之前情况相似。南别宫,由于前身为驸马府,后来使用也是以临时性使用为目的,没有最初就作为使馆而建。后期虽然对其有所改造,也只是对损毁的四十余间建筑进行了保修,而没有提到将其按照使馆的形制改建,从修补仪轨中对其建筑构成情况的记录看,南别宫的建筑不但满足使臣的需要而且功能更加丰富。由于其更多是在清与朝鲜交流时期使用,所以其更多地代表了朝鲜接待清使的建筑形制,与接待明使时主要使用的太平馆相比,规制相对自由,多样。同时也代表了朝鲜后期王族邸宅的建筑特点。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分析 下一篇:分析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