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思考

时间:2022-06-12 07:15:27

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思考

摘要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理应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走出去 产业选择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居民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宏观的角度讲,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进行正确选择,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企业对外投资的绩效同进入的产业密切相关。因此,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一、产业选择标准

邓宁将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四类: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全球战略型和效率寻求型。根据这个分类,可以得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几个基准:

(一)市场导向基准

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以巩固和扩大产品销售的市场份额为目的。通常是在产品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出于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例如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严重阻碍了贸易的顺利进行,所涉及到的各产业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东道国组织生产并就地销售。

(二)资源导向基准

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解决母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而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投资建厂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典型的就是海外石油资源的合作勘探与开采。

(三)全球战略导向基准

所谓全球战略导向是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成若干环节,然后根据全球各地的生产技术优势、劳动力丰裕程度、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交通运输便利程度以及其它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好坏,通过FDI的方式将各生产环节放到最适于这一环节的东道国组织生产,然后将各环节生产出来的中间产品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

(四)效率导向基准

所谓效率导向基准是指通过FDI的方式,到科技资源密集的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或创立高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资源,主要是当地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或同东道国的高技术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充分发挥各自在研发领域中的优势,共同开发高新技术,共同享有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技术成果返回母国加以利用,必将对提高母国的技术研发、应用能力和效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最终对母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观上述四个产业选择基准,其理论基础源自邓宁的投资动机思想,鉴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发达国家企业FDI产业选择的研究,其本身隐含着一个条件,即资本过剩型的FDI更符合上述标准。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源自东部的FDI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过剩型的性质,而源自中、西部的FDI基本上就是一种非资本过剩型对外直接投资。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的FDI实质是以非资本过剩型为主。因此,需要注意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因为非资本过剩型FDI的机会成本往往高于资本过剩型FDI。所以,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选择,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主要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应尽量选择进入一些有利于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依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虽然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GDP却只有2000美元出头,在全世界排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FDI基本上是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投资,因此,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更符合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结构。

2.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应选择进入一些有利于增加母国与东道国贸易联系的产业。其表现为,具有较高后向联锁度的产业,通常选择在东道国生产最终产品,这样就能有效的带动母国相关中间产品的出口;具有较高前向连锁度的产业,通常将初级产品的加工生产放在东道国,然后通过输入初级产品以满足母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

3.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应适当进入那些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第一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约为15%,第二产业约为51%,第三产业约为34%,工业所占比重最高,但如果从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部门的比重偏高,而代表工业化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等新兴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偏低,结构不够合理。所以,可以考虑借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到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进行适当比例的海外投资,以技术回流为主要目标,促进国内工业部门结构的优化。同样的道理,代表产业结构演进方向的服务业也应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二、产业选择的现状

据《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流量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其中采矿业85.4亿美元,占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务服务业45.2亿美元,占21.4%,主要是投资控股;金融业35.3亿美元,占16.7%;交通运输仓储业13.8亿美元,占6.5%,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批发零售业11.1亿美元,占5.2%,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制造业9.1亿美元,占4.3%,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的投资;房地产业3.8亿美元,占1.8%;农、林、牧、渔业1.9亿美元,占0.9%;其他行业6亿美元,占2.8%。

同时,截至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从行业分布来看,商务服务业194.6亿美元,占21.5%,主要是投资控股;采矿业179亿美元,占19.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156.1亿美元,占17.2%,其中银行业的存量123.36亿美元,占金融业的79%;批发零售业129.6亿美元,占14.3%,主要是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5.7亿美元,占8.4%,主要分布在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制造业75.3亿美元,占总量的8.3%,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铜、锌、铅、镍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房地产业20.2亿美元,占2.2%;建筑业15.7亿美元,占1.7%;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4.5亿美元,占1.6%,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7亿美元,占1.3%,主要是为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技术服务和地质堪查业11.2亿美元,1.2%,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2亿美元,占1%;农、林、牧、渔业8.2亿美元,占0.9%;其他行业5.3亿美元,占0.6%。

三、产业选择改进的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在流量上还是在存量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结构从总体上来说不够合理,其具体表现为:

(一)制造业投资流量、存量分别在各自总量中所占比重偏低,仅为4.3%、8.3%,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身份不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除了加大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外,要侧重于那些具有较强后向连锁度制造业的投资,目的是为了带动母国相关机器设备、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出口,以形成母国与东道国间贸易的良性互动。

(二)服务业中具有进出口贸易性质的批发零售业的投资流量、存量分别在各自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高,占5.2%、14.3%,比制造业投资分别高出了0.9%、6%。从间接效应和动态的观点来看,由于关税、非关税壁垒,制成品最终销售价格以及是否有利于带动母国技术、设备的出口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同样数量的投资在制造业获得的利益要大于在批发零售业的利益。因此,在今后的国际化进程中,要适当的减少对批发零售业的投资。

(三)从各行业投资流量、存量来看,对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堪查业等涉及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还太少,而在这些领域恰恰集中了不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因此,虽然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不能盲目的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还是应当适度的增加对这类产业的投资,以发挥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

上一篇:县域建设新型工业的研究和思考 下一篇: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