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建设新型工业的研究和思考

时间:2022-10-27 03:53:11

县域建设新型工业的研究和思考

摘要 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形势和问题;思路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在国际上处于重要地位,从工业总量上来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工业大国”,世界文明史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由工业化带动的,工业是经济起飞的引警,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就谈不上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工业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快工业发展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一、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和腹地,相对独立,功能齐备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后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发展工业

加快工业化,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经济要素空间的调整,是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县域工业化将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工业的要求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县域工业的发展也决定着我国工业化能否充分、彻底实现而成为关键因素。

(二)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是解决就业的基本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是创造产值最大,对财政贡献最大,容纳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每百元净产值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看,工业是农业的2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10倍多,工业化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渠道。工业化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实现城镇工业化,城镇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资金保障。没有发达工业的带动和支撑,扭转财政困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无从谈起,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

二、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资料表明,大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县,财政收入的80%来自工业,工业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结合县的实际又快又好发展,还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比较突出;二是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链还不完整,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还没形成。四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式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有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能更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培育优势企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招商引资平台,有利于工业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四是国家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加快建设新型工业的思路

实现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张规模、培育支柱,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企业和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

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是引领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践也证明重点大企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有工业振兴靠骨干的意识,坚持择优扶强,培育优势重点企业。要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联系为纽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推动手段,搞好现有企业整合和发展,实现规模扩倍、效益翻番,形成大企业集团。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努力大部分县已处步形成了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但基本上还都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竟争力还不强。已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相互之间的优势难以互补,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因此选准并主攻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是县域工业化的关键。

(三)加快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

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有恒久的存在价值,并且向着“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小而强”的方向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强县就是依靠中小企业起步的。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地域条件规划乡镇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解决了工业项目集约用地,避免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克服了环境容量不足等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将在县域内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区域,推动县域工业化向更高层发展。

(四)立足于农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县域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立足于农业资源发展工业,是县域工业的自然选择,也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牧产品加工业投资相对少、成本相对小、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是县域现实的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道路,应大有可为。要谋划更多的有规模、有品牌、能前延后伸拉长产业链的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项目。出台优惠和鼓励政策,降低项目准入门槛,推行承诺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广泛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改革了县乡财政体制,这些都可以为加快工业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还要结合实际研究财政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服务上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五)解决好建设新型工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疏通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县域工业发展中的资本短缺,一是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部门,进而探讨成立专业银行,进一步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县域民营企业的互组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三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缓解贷款担保难,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四是采用股份制动员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

(六)加强企业管理,全力协调工业经济运行,大力发展工贸一体化外向型经济。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一手抓企业管理,一手抓科技创新。完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手段,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县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竟争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以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扶植大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中心。是要大力扶植这些企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造就一批名牌企业,县域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县域工业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竞争,还要紧盯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融入全球流通体系。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意识要加强,步子要跟上,一是抓合资、外资企业搞出口产品,二是要下大力气抓科技创新创国际名牌产品,力争在短时间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冯海,郭永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实践,2006.8.

上一篇:优秀人事经理的素质初探 下一篇: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