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之我见

时间:2022-06-10 10:51:48

数学课堂提问之我见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把实质性问题、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一般常识性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的问题提出来,缺乏挑战性,学生回答只是应付老师。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能得到提高。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不使课堂气氛尴尬,本来很复杂的问题,一两个问题就带过了,问题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剖析,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深入,教师对复杂问题分析不透彻,学生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体验,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抑制的负作用。

3.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4.在一堂课中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缺少学生提问的时空和氛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留给学生的提问空间太少。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5.教师评价单一,教师评价反复几句话,“对”、“错”、“太棒了”、“好极了”。几句简单的评价,时间久了,学生对评价感到乏味,教师失去评价的意义。

“提问”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教与学的过程。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师生间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重要“激活”因素。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能反馈教与学的信息。课堂上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的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怎么样提问才能达成目标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该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我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学生创造机会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如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