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字理识字

时间:2022-06-09 11:49:14

理性看待字理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为了让学生记得多、记得快、记得牢,一些识字教学法由此产生。字理识字法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运用音形义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由于字理识字关注汉字的构形理据,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一、字理识字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识字教学法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飞”字,采用图示法:画一只飞鸟与“飞”字作对照,说明“飞”字的“ ”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教“牧”字,采用点拨法:“”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意思是手拿鞭子放牛。教学会意字“拿” “掰”等,这类字动感十足,用演示法教学十分形象。教师依据汉字构字原理,采用多样的方法分析字形与字义,学生因义记形,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减少错别字。

二、字理识字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采用字理识字教学法,学生边识字边认识事物,可以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在把握汉字大体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在掌握偏旁部首、触类旁通的过程中,可以发展自身的类比思维……如学习“攀”字,一些不善于观察联想的同学只会死记硬背字形字义,而通过字理识字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的学生则会选择联想的方法记忆:山上有两棵大树,树上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树枝,一位大人用手一抓树枝就爬上去了。

三、字理识字有助于感受汉字文化

古人造字时,常把自己的道德标准融入构字之中。如“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可以说,汉字是继承中华文化命脉的载体,离开汉字,就离开中国文化的根,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教好汉字,让学生去感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由此可见,教师在字理识字中,把由笔画组成的枯燥生字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识字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一:一些教师文字学基础差。学生能否正确识记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与教师的文字学修养有关。目前不少语文教师的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相当部分教师教了多年还不知道“热、煮、烈、烹”等字下的四点底是表示“火”,只是机械地说“四点底”。“初”字教了多年,仍不知道为什么是衣字旁。试想如果教师不明白攴(pū)、酉(yǒu)、殳(shū)等这些部首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教学中又怎么能娴熟而灵活地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教师胡乱解析字理,势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渴望专家能编写“汉字音形义解析”方面的字典,便于教师随时查阅。

问题二:一些汉字无法说出字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先生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警示我们:识字教学不要勉强谈字理。他认为,字理识字的局限主要来自汉字本身。字理识字教学对字源有较强的依赖,现今通用的简体字很多都难觅其前身的形象。如今能看到最古的成批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有一半字不认识,认识的字也有许多说不出理据。六书里的假借字,字形和字义没有什么联系,说不出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根据专家的抽样计算,现代汉字的理据度大约在50%上下。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个字都能说出字理,说不出字理的字就不要勉强谈字理。

问题三:教材未按字理识字编排。由于现行的教材未能根据汉字的理据和系统编排,因此在揭示字理时,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比如学习第六册《古诗两首》中的生字“碧”,通过汉字溯源的方法讲解:“碧”是会意兼形声的字,从石从珀(琥珀),意思是象琥珀般的玉石,珀兼表声,本义是青玉,引申泛指青绿色。虽然解析得很透彻,但是学生不认识琥珀的“珀”(在小学甚至初中的课本中都难觅其踪影。)因此,会阻碍对生字“碧”字形字义的理解和记忆。这就难怪教师在指导学习时,会编出这样的儿歌帮助记忆:“王老头儿,白老头儿,同坐一块大石头。”

问题四:学生主动识字意识不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洗耳恭听、被动接受,虽然在分析字理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能得到了训练,但是主动识字的意识不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能力、识字能力将得不到提高。因此,字理教学如何变教师传授为学生探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综上所述,字理识字并不是万能的。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凡能说清字理且字理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可以利用字理识字,但刻意追求并非明智之举。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兼容并蓄各种识字方法,才能搞好识字教学。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倾听与交流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