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课堂,让个性飞扬起来

时间:2022-06-08 03:33:48

古典诗词的课堂,让个性飞扬起来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展开个性化教学,丰富古典诗词课堂,让学生从怕诗词到爱诗词,真正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要做到心中有“我”

这里的“我”,即每一位身处诗词课堂的一线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及对诗词的理解必然受自身经验影响。一位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只有不照本宣科才能教出思维独立的学生。同时在纷繁复杂、风格多变,学生理解困难的诗词作品教学中,尤其需要个性化的教师来引导学生。

首先,心中有“我”,就是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知识储备和虚心学习的博怀。做有个性的教师,不是让教师闭目塞听、闭门造车,而是在不断学习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归纳、吸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认为做教师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有本钱”就是对教师个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授人一滴水,自己当有一桶水”的最佳注解。

其次,心中有“我”,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安排。例如下面分别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册《蝶恋花》与《雨霖铃》的教学目标设计:

例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生平及写作背景。

2.认识词中意象,感悟全词意境。

3.反复诵读,感受词人情感。

4.通过吟咏,体会词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例二: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词,感受《雨霖铃》的节奏。

3.体会主人公的离别之情。

4.学会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以上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虽然都兼顾到了一首词的主要几个方面,但是如果不呈现课题,是无法分清它们分别是为《蝶恋花》和《雨霖铃》而设计的。这样毫无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标,无疑会给整个教学环节带来一定的影响,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雨霖铃》这首词时,并未把传统的“情景交融”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初中曾经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为引,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并不熟知的一种写作手法――“点染”,使学生对这一新奇的概念保持了良好的关注度,同时也能从《雨霖铃》中找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点染手法的运用,并能展开分析。同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的个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二、要做到目中有“人”

首先,目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鉴赏所得来抹杀学生的鉴赏感悟,而应充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积累、阅历、生活经验等因素,个性鲜明地作用到诗词鉴赏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哪怕思考不够成熟、见解肤浅或者表达杂乱,甚至对诗词的鉴赏有偏颇或错误的地方,教师都不应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鼓励、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与他们认真讨论,因为这样的精彩瞬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一个主动鉴赏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料去搜罗李清照各个时期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熟悉李清照身处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另一方面,通过接触许多不同题材的词作,开拓学生的眼界,加深他们对“婉约”这一特点的理解。随后我让学生将这些收集到的作品归类,用几首词来概括李清照的特点,学生对这个任务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有的学生用几首词来说明李清照的“少女情怀”,有的学生以词来说明李清照的“亡国之恨”,还有的学生分析出了李清照的“孀居之痛”“漂泊之苦”“年老之悲”等,不仅如此,学生之间还因为产生的一些分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最后《声声慢》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在学生自己的分析中总结归纳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要做到手中有“料”

诗词作品是学生鉴赏的载体,因此分析出作品的独特性,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手中有“料”,就是要把握住教材的所有相关信息。

首先,要掌握作者的个性特点。例如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牧则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说“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更多地从感性上把项羽看成一个英雄人物。而杜牧与王安石则更多从理性角度分析战争形势,且这两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杜牧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为项羽假设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而王安石身为宰相、政治家,更多了一份现实和冷静。三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阐述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务必要关注作者本身的特点。

其次,要把握背景的“个性化”。不同的背景体现出的作品特点、情感意蕴同样带上了其独特的标签。再以李清照为例,她的作品特征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她的闺中生活,表现离愁别绪,风格多为清丽婉转,南渡后的作品大多反映战乱生活,感时伤怀,表现思夫、思国之情,风格沉郁凄凉。因此只有精准把握作品背景的独特性,对诗词的理解才会更加容易。

诗词是极具独特魅力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个性化的教学则需要个性化的教师,更需要一群个性化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课堂上,飞扬起教授者和求知者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上一篇:学校文化创新――突破办学发展惯性的力量 下一篇:“单元导语”岂能一“读”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