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当讲究思维层级

时间:2022-09-28 05:03:34

提问,当讲究思维层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由观众、听众变成了参与者,“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交流。但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问”不得法。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板书标题后,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学生漫不经心地答,其结果只能是固化学生的惰性思维,更谈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呢?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手段。所提问题,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之后,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这种深度和力度,以其程度上的差异,又构成不同档次的思维层级。就层次讲,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导入型、消化型、探究型、创造型。因此,要提问,就必须对所提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层级定性分析。

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中,孙爱军老师执教的《最后一课》脱颖而出,深受大家好评,尤其是在设计课堂提问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堂课中,孙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本文仅举数例,引用“思维层级”的概念,对体现四种不同思维层级的提问作分类概要说明。

第一层级:导入型

课前三分钟,播放歌曲《长城谣》。上课了,孙老师问:“同学们,刚听的这首歌,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唱的吗?”学生答道:“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后,东北人民唱的一首歌。”接着,孙老师便用三言两语,由我国东北的丢失谈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沦陷,再讲到不同民族对亡国所表现的共同感情――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而后导入正文分析。

播歌曲,提问题,课堂气氛是严肃的、悲愤的,而这些,又与文中的基调和谐统一。其效果既有理智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悲壮之美,使学生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这种成功的“导入型”提问,常常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死海不死》一文的导入,开篇就可让学生思考:文章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否自相矛盾?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样的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以找寻答案。这样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由于找准了突破口,学生便学有兴趣、学有所得了。

导入型提问,在思维的层次上,不算高,但对理解课文,还是有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导入设计得精当巧妙,可以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会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从而迅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拓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层级:消化型

在将课文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之后,孙老师问道:“课前,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这个问题,须通过具体描述理解,属于“消化型”。学生回答:“贪玩”“学习不好,怕提问”“有自觉性,能管住自己”……看来,理解是表层的,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孙老师便进一步启发道:“小弗郎士认为,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学习‘有趣’,仅仅说明他贪玩吗?”学生沉默。教者便采取换词比较法,再次发问道:“将‘操练’一词换成‘锻炼’,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争着回答,明白了“操练”是军队的训练,“锻炼”是大家都可进行的体育活动。孙老师于是趁热打铁说:“普鲁士军队跑到法国境内操练,作为法国人的小弗郎士,对此竟感到‘有趣’,想一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答道:“太幼稚了。人家侵略了自己的祖国,他还当观众看热闹呢!”

消化型提问方式,就思维层级看,层次属于中等,但对学生深化思维却是必要的。消化型提问往往要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这样更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例如讲《变色龙》一文,我们可以设计四个台阶式的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4)是什么原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天地,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层级:探究型

在让学生细读“上课”部分,自己动手圈出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吃惊”“诧异”“难过”“懊悔”之后,孙老师问:“‘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一句中,‘这些’指哪些?‘这些’与下文有何关联?”

这两个问题,有深度,有力度。它要求学生必须横扫几个段落,并且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进行归纳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大家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指代的内容是气氛(安安静静)、态度(很温和)、服饰(挺漂亮)、人员(好些镇上的人),以上四方面就是小弗郎士诧异的内容;而那天出现的“这些”不同于往日的情景,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强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总之,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维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接受多方面的锻炼。通过引导启发,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上的前后过渡和照应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习作方法与技巧。

就思维的层级看,“探究型”提问击破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外壳,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课文的内涵,其思维层级较高较深,应是课堂提问的重点所在。探究型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启发思维的出发点,设计这类问题时,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根底,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并最终转化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例如,讲完《孔乙己》,为了进一步突出文章主题,我们可以先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开始自然会一愣,但通过探讨,很容易便会弄清孔乙己和阿Q一样――是没有姓名的。“那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竟然连姓名都没有呢?”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追问,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深刻含义。这种巧妙的设问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之积极思考,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计“探究型”问题时,难度大小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难度太小,学生会感到不满足;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以致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正确的诱导,“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听不懂、答不出而心生反感。

第四层级:创造型

孙老师提问:“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见到上学时所见的景物时,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续写下去。”

这一问,设计得好。好就好在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教学目的看,注重由知识转化为智能;从思维训练看,由消化、探究,进入了创造领域,属“创造型”。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这里限于篇幅,附一名学生续写的片断: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已经收操了。嫩生生的小草被皮靴踩得七零八落。只有几个士兵在叽哩哇啦地大声讲话。

“这就是我要学的鬼话!不,我不学!”小弗郎士差点喊出声来。他的眼前,浮现出韩麦尔先生写的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法兰西人民渴望自由的呼喊声……

“创造型”提问是课堂提问的最高思维层级,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的思维由书本引向生活和社会,这样,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宽了,活力增强了,创新能力便自然形成了。“创造型”提问主要包括“迁移式”“想象式”“求异式”“质疑式”等方式。孙老师的提问便属于其中的“想象式”提问。而特级教师程少堂在执教《斑羚飞渡》时,则抓住学生热烈探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契机,提出了一个“迁移式”问题:“同学们,作为大自然的小卫士,你是否有一肚子的话要对猎人言说?”接下来,程老师便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教学活动――给猎人写一封信。学生由于热情正盛、思维活跃,很快就写完了。几名学生读了自己的信,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让人刮目相看。此环节,堪称整节课的高潮,开放式的提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孙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给我们以较好的启发:以上四个层级就是提问的适度范围。当然,重点应放在第二、第三思维层级上,也就是放在探究、创造上,让学生享受探究、创造的快乐,这是最为可贵的。“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提问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智慧的提问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航标。它像是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设计教师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引导,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道可道,非常道。”语文课堂提问之道,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和标准。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才会形成独具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

上一篇:芳华毓正 四海桃李 下一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