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 寓“情”于“理”

时间:2022-07-14 08:42:56

巧用资源 寓“情”于“理”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在强调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建构。也就是说,品德课堂中的地理必须是人文的地理、生活的地理,且具有浓浓的品德味。

一、理清课程标准脉络,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们的家在哪里”是一篇典型的地理题材课文。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单元分别通过“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以中国这个“大家庭”为中心,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上拓宽视野,在初步了解中国人文、自然、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同时,发展国际意识。要使这些地理教学内容成为助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任课教师须转化观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地理学家。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家”――厦门,步步深入,在不断扩大视野的地图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大意义上的“家”――中国。通过在地图上的一步步搜寻,学生不仅形象感知了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还在师生的和谐沟通中,对中国地形图展开大胆想象,尽情表达对“家”的热爱之情。

二、巧用多方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1.融入地方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

品德与生活(社会)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作独立学科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怎样使地图更简单”这一活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为避免把地理教学变成“空对空”,教师应认真挖掘学生的生活空间和经验,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前的小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最感兴趣的是南湖公园,便将其作为切入点,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为南湖公园绘制布局图,把教学内容自然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跨越空间的距离,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地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整合学科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的内涵

在地理题材的教学中,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中第3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在哪里”初次涉及地理方位;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生活的地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则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平面图和路线图,这是学生学习识图、画图技能的开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与其他学科的链接点,如学生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上所学有关方位的课文、二年级的数学课初步了解在图上确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等。基于此,品德与生活(社会)任课教师,可适当地整合相关的学科资源。

三、注重寓“情”于“理”,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

地理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情”“理”交融的品德课堂,是地理题材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学生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的、积极有意义的地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既获得地理知识,更获得课程学习的快乐和喜悦。

1.直观教学调动学习兴趣,让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地理教学内容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视频录像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执教“我们的家在哪里”一课,在“奇兵寻宝之‘通关秘诀’”的环节中,教师出示卡通造型的“东”“西”“南”“北”指示牌,学生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在地图上动手实践。这样的亲身体验,化抽象枯燥的方位认知活动为直观形象的演练,使得学生乐在其中。之后,在“奇兵寻宝之‘火眼金睛大搜索’”环节中,教师又让学生摆弄地球仪,找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通过让学生看中国地图,找到家乡在中国地图上的具置。由于有了实物的帮助,且学生对自己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很感兴趣,因此他们乐于动手和探究。轻松而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顺利找到了方位,还让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中国版图的形状特点。

2.游戏活动调课堂情趣,让抽象的地理知识活起来

游戏活动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地理知识教学于游戏之中,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更能调节枯燥、乏味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如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行政区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说说一级行政区;

你拍二,我拍二,香港澳门是特区;

你拍三,我拍三,23个省份好江山;

你拍四,我拍四,京津沪渝直辖市;

你拍五,我拍五,新藏蒙宁桂自治;

三十四个行政区,牢记心头不忘记,不忘记!

在这首拍手歌中,教师已经非常巧妙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按照要求说出一些行政区的名称,并激发其爱国热情。学生有滋有味地读着,教师也不露痕迹地解释“京津沪渝”和“新藏蒙宁桂”,让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又一次获得了地理知识。

3.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地理知识拓展开来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把地理知识教学融于竞赛活动中,通过竞赛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获得地理知识,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知识题的设计也要讲究情趣。执教“我们的家在哪里”一课,教师把文字、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以多样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在知识竞赛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拓展、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能吸引学生。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上,要依据地理教材的题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力图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将活动过程最优化,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鲁洁教授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揭示教材知识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我们要真正凸显出其品德味,使其“品”味醇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笛声天天扬,学生日日欢 下一篇:学生管理真的“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