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6-08 01:55:20

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体育生活动机合理并有提高生活品质和改善自身形象的目标倾向;体育生活时间大多在下午或傍晚时分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体育生活相对空间较大,但绝对空间仍然紧张;体育生活内容欠丰富,媒介体育信息来源多为电视、报纸和网络;体育生活形式则以小群体和个人自发组织形式为主;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客观因素有缺少时间、缺乏兴趣、锻炼意识不强、缺乏场地设施和组织指导等。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172-03

本研究中力求从不同的层面,对苏北高校教师这一城市人群的体育生活现状进行相关的社会学调查分析,希望能通过调查分析,揭示其体育生活的特点,为在当前的高校体育工作中,进一步做好面向教师这个层面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苏北地区高校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关内容,查阅《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相关内容,查阅1998―2004年国内期刊上的相关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的主述内容和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询问指标,结合实际研究需要,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并对问卷问题进行了逻辑学排列。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聘请了16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专家反馈的结果表明本问卷具备有效性。对调查信度进行了检验,采用了分半信度检验法,对问卷“内容一致性系数”进行检验,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正,得到信度系数为0.824,结果表明问卷调查结果是可靠的。

以苏北地区所有高校为抽取对象,向所抽取的各单位在职人员随机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问卷581份,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回收率为94.5%。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生活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来源于良好动机的建立,而动机来源于对体育的需要,需要又来源于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形成,首先要求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并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它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获得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的体育生活动机呈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往往并不是某一种动机单独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教师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经过调查发现(表1),教师普遍比较认同的体育生活动机依次为:健身、娱乐、完善、交往等动机。教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学识渊博、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有着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并力求在体育生活中去充分放松身心、享受快乐、增加人际交流,以达成体育活动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以自我完善体型(健美、减肥)、不良身体状况(疾病、亚健康状况)等为目标的体育生活动机正在逐步树立,这说明教师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自身形象的塑造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说明近年来通过卫生部门和健康教育机构的大力宣传,广大教师普遍加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他们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保持健康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十六字要诀以及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天人相应”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等均耳熟能详并持认可的态度。

2.2体育生活时间

2.2.1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统计 苏北高校教师的作息时间与一般生活规律,决定了其对锻炼时间的选择。由于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深造和科学研究等需要,大多数教师晚间都有迟睡的习惯,因此选择早起锻炼的人为数不多(表2)。高校教师的另外一个工作特点是不坐班,所以许多教师在下午都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这就形成了与《报告》所述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特点的活动时间多为早晨所不同的情况,即高校教师多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

2.2.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统计 在被调查者中,52.4%的教师能有规律地参加每周至少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2.4%的教师能坚持每周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另有30.9%的教师偶尔锻炼(注:文中偶尔锻炼是指每次锻炼的时间间隔比较长的情况,其中包括单位组织比赛时参加一下,平时从来不锻炼的情况),并且没有任何规律,因此基本上可以与不锻炼者划归一类。在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的教师中,年龄在36~55岁的中年教师比例占72.6%,这个结果与《报告》中关于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情况相吻合。中年教师对体育锻炼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1)家庭负担过重和工作压力过大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在客观上受限制,超负荷的工作使之过着一种预支生命的生活;2)年龄上的优势使中年人忽视了体育锻炼,由于此阶段正属于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因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健身的需求不迫切,锻炼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中年教师社会角色繁多,而且许多角色不容其回避,极易产生“角色冲突”,是“角色冲突”严重困扰着中年教师健身意识、观念的形成。

另据《报告》介绍,2000年我国科教文人员的体育人口比例已达到34.3%,在各种职业人员中排在首位。而对比发现,苏北高校教师在锻炼次数上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仅为22.4%,竟低了11.9%,这种情况值得特别关注。

在调查地增加了针对“非典”这个特殊时期的问卷内容,在回答有关“‘非典’时期,您是积极增加锻炼次数、因害怕减少锻炼次数还是没有变化?”的问题时,55%的教师选择了增加次数,37%选择无变化,只有8%的人选择了减少次数。

2.3体育生活空间 体育生活空间指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范围,它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经过调查统计,苏北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1)学校、社区的公共体育场所;2)学校、社区的道路、广场、庭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3)家中。

根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61万多个,人均体育用地仅0.65 m2,在世界上属于落后国家。普查报告还显示,学校系统拥有场地41万多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17%之多。正如普查报告所述情况,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使之有条件充分利用单位现成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因此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与全国的人均体育用地情况相比,教师则拥有一个较大的体育生活空间,所以他们较少选择到校外体育场所进行锻炼,而选择到

校外盈利性体育场所进行锻炼的人数则更少。而另一个现实情况是,与全国体育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相似,苏北地区高校的体育场地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存在数量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简陋、只能基本维持教学的普遍现象。

2.4体育生活内容 体育生活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和手段的运用上。

2.4.1教师体育锻炼项目调查情况 苏北高校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1)健身走与跑步,占25.6%;2)乒乓球,占16.8%;3)篮排足球,占14.8%;4)羽毛球,占9.3%;5)健身操,占7.2%;6)游泳,占6.2%。锻炼项目集中在那些普及面广、简便易行、投入不多并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中,以健身、娱乐效果好的项目最受欢迎。这说明教师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是与其体育生活动机密切相关的,健身、娱乐、完善等教师普遍比较认同的体育生活动机对教师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说,那些健身、娱乐、自我完善价值都比较低的体育项目就很难受到欢迎。以健身走和跑步为例,它能极大地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具有锻炼价值大、提高身体机能状况效果明显、易开展和投入少等特点,因此虽然其形式比较枯燥,但还是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从实际效果出发,首选它作为体育锻炼项目。而有关学者针对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内容分布情况的研究表明,仅有13%的学生选择健身走与跑作为锻炼项目,可见教师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更加理智,更加注重效果的特点。

在回答“您是否还有其他教师适合参加的项目推荐?”这一问题时,一些教师则填写了体育旅游、射击、射箭、高尔夫球甚至飞镖等项目,这种意向与清华大学等个别高校正尝试开展的“轻体育”活动形式不谋而合。

2.4.2媒介体育信息来源 调查显示,教师获取媒介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1)电视,占43.4%;2)报纸,占23.5%;3)网络,占21.7%;4)杂志,占6.2%;5)广播,占5.3%。其中,接近半数的教师认为收看电视(体育新闻、赛事转播以及其它节目)是其获得媒介体育信息的首要来源,电视在人们生活中正发挥着体育信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而报纸与网络则占据着教师体育信息来源的另外半壁江山,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电视、报纸、网络这三大媒体近些年来飞速发展的印证,而广播的萎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仅有21.7%的教师以网络作为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因特网和多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现代化教育将进一步普及,网络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5体育生活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参加同事、朋友自发组织活动”、“个人独自活动”和“参加单位组织活动”是苏北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要形式。从总体上明显可以看出,苏北地区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组织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多数教师还是以个人、家人和小群体自发的形式参加体育锻炼。这一方面说明了苏北各高校、体育组织和社会团体针对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存在思想不重视、组织不健全、宣传不到位和设施跟不上的普遍情况;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教师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特征以及便于满足个人或者小群体时间安排的体育锻炼形式正成为广大教师的首选。这与有关专家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形式的研究结果中关于“变化趋势表明,人们对锻炼方式的选择更加趋向于自己的时间表”的表述相吻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参与对象客观条件(性别、年龄、体质、工作关系、作息时间、地理位置等)和主观条件(情感、意识、兴趣、爱好等)都比较相似,从而自发形成的相对固定的体育锻炼小群体形式正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群众体育锻炼形式,在教师中也同样如此。这种小群体形式符合大多数人喜欢热闹的心态,填补了有组织体育锻炼形式的匮乏,具有参与对象基本条件类似、生活圈相对固定、组织形式灵活机动、自发性强的优点,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形式游离于无组织的活动形式和有组织的单位、协会、俱乐部、社区等活动形式之间,它注重娱乐健身,注重人际圈建立,掺杂了很浓的感情因素,个性特征鲜明,并且略具竞技色彩。但是这种形式也有组织观念较为淡薄、锻炼场所不易固定、专业指导相对缺乏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的缺点。所以研究分析这种体育锻炼形式,对其进行合理地定位,进而实施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使其更具生命力,将是群众体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

另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中,“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比例已由1996年9.86%上升到2000年的13.65%。相比而言,苏北高校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这与苏北高校教师的居住地比较分散,已有教师公寓社区性质不明确、功能不健全,组织难度较大等因素有关。

2.6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客观因素

2.6.1 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苏北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观因素依次为:1)缺乏兴趣,占36.9%;2)锻炼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目的,占26.1%;3)一直不喜欢体育活动,占13.4%;4)怕累,懒得动,占9.7%;5)认为身体较弱,不宜参加,占6.0%;6)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3.9%。

2.6.2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客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苏北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的客观因素依次为:1)没有时间,占41.6%;2)缺乏场地设施,占23.3%;3)缺乏组织,占15.9%;4)缺乏指导,占9.7%。5)缺乏经费,占4.8%;6)缺少同伴,占3.2%。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江苏苏北地区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的现状主要为:绝大多数教师带着健身、娱乐、完善、交往等的动机,以个人和小群体锻炼形式,在下午和晚上,在较大的体育活动空间里,以健身走、跑步、乒乓球、篮排足球等为主要锻炼项目,每周锻炼一次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电视、报纸、网络是教师媒介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苏北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观原因主要有缺乏兴趣、锻炼目的不明确、锻炼意识不强和不喜欢等;客观原因主要有没有时间、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组织和缺乏指导等。

3.2建议 1)从一个开放的系统角度去综合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体育生活状况。

2)促进教师良好体育生活动机的确立。

3)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教师对体育的不同需求。

4)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结合各高校的体育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展特点,在苏北高校教师中开展各种体育项目。

5)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增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体育生活格局,从而提高江苏苏北地区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质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遵循北京奥运三大理念 下一篇:CBA篮球联赛裁判职业化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