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困惑的破解策略

时间:2022-06-08 09:59:51

小学生习作困惑的破解策略

[摘 要]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对语文素养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目前许多学生都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一直都是小学生习作的一个难点,如何摆脱“费时低效”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三维兴趣、素材、方法,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 策略 兴趣 素材 方法

教师如何解决习作问题,如何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或者让小学生体会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从不会到会,从“无语”到“有话”,从生疏到熟练。在这些过程中让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在默默地成长。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小学生习作的教学途径。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已让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读不到作者的心声。课堂的气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想要提升学习质量不仅要靠学生的认真学习,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交流环境,提高课堂的的灵活性,加以框架。如果能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让学生按课本的模式去学习,讲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有参与意识,老师再加以解惑或是纠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幽默的话语、亲切的笑容对学生的肯定是提升兴趣的关键。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巧设悬念是教师引起小学生学习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法,悬念运用得好,就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期待心理,进而走进学生的思维。案例一:执教《狐狸和乌鸦》时,通过幻灯片勾勒出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狐狸在散步,看见乌鸦在嘴里叼了一大块肉,在树上休息,巧问学生“狐狸会看见乌鸦口中的肉,想干什么?”“乌鸦会飞,狐狸会用什么方法拿到乌鸦口中的肉”“狐狸吃到肉了吗?”,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是乌鸦或是狐狸,你们会怎么做?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叙述一段“自己是乌鸦,面对狐狸的称赞自己会如何?要是肉被骗走了,你们会怎么再把肉弄回来,是自己再寻找一块,还是去找狐狸,还是把肉放到树上再唱歌?”这样的故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是见解,从而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寓意,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欲望,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从而走进学生的思维。

2. 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写作教学应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可以利用图片、音乐,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充分提高写作指导的有效性。平时的写作教学,教师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表达兴趣与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所触动、启发,并产生想尝试的想法,就是学生最大的收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了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内容,体会教材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不仅要求正确传达书本中所展示的知识,还要求正确地实践和灵活地运用。案例二:《坐井观天》一文,老师可以选择学生们喜欢的并且是耳熟能详的周杰伦的“稻香”作为背景音乐,播出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学生自己心中的小天地又是什么,是不是学生只看到了自己眼前的这一点,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寻找……

3.多元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习作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打分”制,更注重发现学生个性、能力等,对学生的的习作态度、习作热情以及习作的水平和能力动态变化进行全面性评价。对学生习作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可分为四点:(一)课堂表达能力;(二)习作中发现素材的能力;(三)习作评价:学生习作的兴趣,习作心理,求知欲以及整体表达水平的评价;(四)学期化评价:对学生半个学期的习作进步评价,有对学生习作方面成长的纵向评价。

二、 积累素材,让学生言之有物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是习作的直通车,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贴近生活,走出书本的约束,学生常常在习作中都是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这要让学生去深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真实情感。如果没有体会,写出的也只是没有意义的流水账。所以学生必须寻找生活的素材,言之有物。

1.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最真实的想法

课堂形式尽量生活化,形式上要求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导师兼朋友”的角色,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能和学生融入在一起,使课堂与生活 “零距离”。案例三: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儿歌《假如》后,可以顺势让学生来写一写自己的愿望“假如我……”。在“马良神笔”的“挥墨”下,学生可以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条件的束缚,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期盼。真实的想法,源于自己的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完善内心的情感。

2. 走进生活,让学生有最真切的体验

叶老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的活泼的流个不歇。”我们生活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习作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提高习作的质量。但习作走出课堂要有“度”,有计划,有目标,有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开展课外体验活动,组织参与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生活。案例四:老师组织同学出去春游,让学生带上自己的小本子,采集自己喜欢的标本,再随时记录下当时采集的理由。回来后开展标本的展览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所选标本的理由,即使没有喜欢的,也写出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的理由。这是解决习作“无话可说”的途径之一。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思维也会异常的活跃,体验也深刻了,习作就如记录自己的心情一般,谁还能说习作难呢?

3. 关注“差异”,让学生在个性发挥中获得共享

皮亚杰曾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课内和课外经常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彼此感兴趣的领域内各自交流,也能使学生言之有物。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把喜欢习作的小朋友和喜欢实验的小朋友分到一组,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张扬学生不同的个性,发挥学生擅长的能力,把不同个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把有差异的能力互补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发学生的共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实验中积累自己的习作素材。如劳技课中的折纸、剪纸等小游戏,体育课中的抱球跑、接力比赛,美术课中的缠绕画、水粉画和水彩画的尝试,音乐课中的打击乐器的认识和实践……这些都是学生爱玩爱做的事情,只要教师慢慢引导,都能成为小学生习作的好素材。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言之有序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习作是写学生想说的话,记录学生的真实感情。写出学生自己的精神,但小学生却都是为完成习作而痛苦着,寻找不到写作的方法,不知该从何处下笔,抓不住习作的重点,方法自然而然就成了言之有序的金钥匙。

1.学会观察,教给观察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教给学生观察”建议中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源泉”。让学生学会用五官去体验,看外部结构等,听其声音、闻其味道,感其内心,思其所想,如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案例五:老师拿“含羞草”让学生看外部叶子的颜色、形状,闻其味道,听其光合作用的呼吸,感其内心,思其所羞,让学生每个人都成为一名医生,对其望、闻、问、切,进而归纳出自己的良方。然后把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写下来,自然而然地叙写过程,也就掌握了记叙的顺序。

2.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找“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有先声夺人的开始,又有画龙点睛的结尾,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思路来整编教材的对话部分或是学生认为可以是文章更加的贴近生活的语句,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就在学生的情感升华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并掌握作品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

3.学会表达,在真实表达中寻“序”

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词汇作为基础,学会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把自己所感、所想真实地表达,让学生明白习作是自己内心情感生活的归宿,学会言之有序地表达,让学生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从学生的角度突破习作中的难点、层层深入,习作也能渲染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引发学生的习作求知欲,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习作课堂。

教学三维兴趣、素材、方法,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目维标。兴趣、素材、方法三个纬度是有效解决小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三个纬度,他们缺一不可,师如何解决小学习作问题,如何让学生如何进行快乐教学或者让小学生体会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在这些过程中让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在默默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深根.新课程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4

[2] 霞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3.10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下一篇: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的诗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