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20 08:38:12

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策略初探

语感是语文综合水平和素养的体现,是考察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水平高低的衡量标杆,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感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学段是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中,加大对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或者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但是,语文语感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方法,激发他们语感培养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朗读中提升语感水平

朗读是训练学生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将干巴巴的语言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并且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一些优美的、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识记,强化了语言的模仿和表达能力。对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朗读的力度。首先,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先进行朗读示范,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扫除阅读障碍。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时候,其中有一些字词,如“棉袄、害羞、遮掩、触到……”等,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这时候教师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的难关。并且,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阅读的声调,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换不同的语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强化对课本角色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的角色进行朗读。一些故事性强、角色较多的课文,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喜欢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并且深切地体会到文中角色的情感。如在学习《笋芽儿》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其中一些叠词的运用让学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通过这样的语言朗读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言背诵中提升语感水平

学生语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积累就需要他们将一些语言知识牢记在心,内化于心,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文学词语语段、经典的古诗词、名人经典语录等是非常必要的。小学学段的学生记忆力相对来说较好,但是他们往往记住得快,忘记得也快,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经典美文和诗词,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背诵。而单纯重复、机械的背诵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在背诵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有感情地背诵指导。在督促学生背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进行,譬如针对一些古诗词的背诵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比赛,以学生背诵的准确度为标准,一人一句,只要能够准确流畅地接上,就给小组记一分,直到出现错误为止。

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时候,小组内第一个同学背诵“篱落疏疏一径深”,第二个同学接上“树头花落未成阴”,第三个同学是“儿童急走追黄蝶”,下一个同学接上“飞入菜花无处寻”,然后再一个同学背诵“篱落疏疏一径深”,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出现接龙错误为止。最后针对接龙过程的得分情况,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这样的背诵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们课后也会“玩”这种方式的游戏,这样的方式提升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语言积累中提升语感水平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有很多值得学生斟酌的优美字词和语段,如果学生能够将这些优美的词汇积累起来,积少成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感水平。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摘抄多积累,在语文课堂上,将一些优美的语段摘抄下来,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词语、段落、文章摘抄下来,结合自己的理解点评。为了让学生的摘抄积累不流于形式,每堂课的课前,教师可以拿出5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自己的摘抄,其他学生可以对此点评,也可以将大家公认为不错的文段统一记录下来背诵,这样不但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还能够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当然,除了优美语段的摘抄之外,一些适当的扩展也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水平。例如在学习《望洞庭》的时候,教师就会提醒学生,古诗词中提到洞庭湖的诗歌还是非常多的,有一些学习用心的学生就会去收集与之相关的诗歌,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查阅情况找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不同的诗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资源共享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和语感水平。这样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语感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多种策略的探究中循序渐进,以此来为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中心小学)

上一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优化教学的一些尝... 下一篇:探索“三式”破解“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