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5 01:11:00

小学生道德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二是家长平时可以制订一些专门的训练项目以及定时进行考核。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都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因此在孝敬父母教育中,心须加强对孝敬父母行为规范的训练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项目的训练,如尊重父母的态度训练,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同时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考核,以检查孩子在认知方面是否达到了学校和父母的要求。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1.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因为小学生有积极向上,愿意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但是他们知识少、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家长对孩子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又欠缺,有许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也管不了。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之间说脏话、骂人、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事时有发生,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呢?我首先问清原因,能明白谁是谁非、然后用举事例、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当然有些调皮的学生不能一下子接受,我就耐心的等待,允许他们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他们的人格,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不能歧视问题学生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老师不但不能歧视问题学生,而是应该用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那些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问题学生,更应给予特殊的关爱,他们同样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爱劳动、自立能力强、爱帮助别人、诚实勇敢等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去挖掘、去培养,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清除消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加强“问题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不能“放弃”他们,不闻不问是极为错误的。

3.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农村“打工”热潮的逐年高起,有的人为了私利,而置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再说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溺爱,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就更有必要了。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集体?集体是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如学校、班级、小组等都可称为集体,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长是和集体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关心集体、爱护集体,为集体多做好事,要珍惜集体荣誉,并在集体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老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帮助小同学,见到同学有进步不嫉妒,虚心向他学习;见到同学犯了错误、不包庇、不歧视、要热情地给予帮助,明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是好品质,是做不成“好孩子”的。

4.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去监督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学生有时不知道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是不该做的?就是知道往往又不会控制自己。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务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并激起他们产生一种“我想试一试”“做一做”的自我教育愿望。一种方法就是借助榜样的力量,给他们多讲一些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激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从而培养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再一种方法就是进行对比教育,教师设计一些如何对待集体、爱护公物、讲卫生、爱劳动等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判断、回答,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我还及时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听到和看到老师、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明辨是非,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对他们今后思想道德的提高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本身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小学生道德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他们未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另外,家庭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氛围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研究,说明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

1. 小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思想道德认识比较浅,大多数小学生只知道“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这样做”并不了解,对于事物缺乏理解和判断能力。

2. 道德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小学生的道德主要靠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道德教育而慢慢形成的,还有社会道德氛围的影响。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道德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他人所做出的行为是否道德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3. 小学生性格发展慢,知识掌握存在差异。小学生由于处于认知启蒙阶段,他们的性格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在小学低年级,他们的性格发展速度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即四年级到六年级期间,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速度会比较快。一个班上的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前要掌握小学生的差异性和性格特征。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1. 学校重智轻德。目前大多数小学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重视主课的学习,如语文、数学,忽略了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小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放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他们不太关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只顾着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小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声誉,但这种重智轻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 教师道德教育方法单一。目前小学教师一般采取课堂说教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忽视了儿童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只是一味地讲,而不问其效果。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小学生不易理解,不能调动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讲课的内容缺少趣味性,不注意教学方法,道德教育方法单一,课堂上缺少与小学生的互动。

3. 家庭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目前很多家庭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大多数的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对他们过分溺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

4. 社会道德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弥漫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氛围,这样的道德教育氛围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例如,很多电视广告的内容不文明,不健康,无形中给小学生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另外,网络上有很多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视频和文字,这样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引起重视

虽然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还有很多小学只重视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道德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小学把成绩作为评价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也看成是该所小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有些小学表面上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减少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甚至占用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课用来上语文或数学课,努力想办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引起重视,没有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这些小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升学率的考虑。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够高,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要求怎么做,小学生就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小学生对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大多数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对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然而很多小学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校中有些教师的言谈举止不文明,另外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教学热情,这样的教师来给小学生上思想品德课,不利于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三)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比较淡薄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道德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在课堂上,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的小学生反应快,理解能力比较强,有的小学生反应比较慢,对教师讲的不能理解。目前很多小学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小学生潜意识里就会认为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并不重要,在课堂上,有些小学生比较调皮,不认真听老师讲,影响课堂的秩序,无形中会给其他小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四)家长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平时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看重孩子的道德教育,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家长由于当时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好,现在孩子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生活中,有不文明的举止,这些行为无形中会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利的影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表率比对孩子的口头言语教育更有帮助。

三、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学校努力改变重智轻德现象,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

小学要努力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不仅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文明礼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小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小学每学期还可以举行优秀道德氛围班评比活动,这样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评出的优秀班级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班上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另外,每周还可以开一次优秀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可以采用互评或老师评的形式,这样会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好示范作用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注意自己的素质修养,给小学生做表率作用。例如,在下课期间,教师看到地上有废纸,要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这无形中给班上小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在校容易模仿老师,看到老师的行为,小学生以后也会这样做,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于自己所教的班级,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在讲课时要注意班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让所讲的内容有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还要与班上学生有一定的互动,这样不仅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还有效地进行了道德教育。

(三)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氛围

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要努力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例如,目前有很多电视广告画面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上有很多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视频和文字,这时要有专门人员及时删除,给小学生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另外要鼓励小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小学生去敬老院,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优秀道德品质;鼓励小学生当劳动志愿者,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让社会文明的行为和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小学生,这样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帮助。

(四)家长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农村小学生占据中国小学生的半壁江山多。百年教育,树人为本,树人须先树思想道德。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约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强迫、抑郁、自卑等等。其中以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让人堪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道德规范缺失。农村小学生自制力一般较弱,喜欢争强好胜、强横霸道、强词夺理。二是不健康人格,表现为上课缺乏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弱,好动急躁,过于自卑、胆子小。三是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德育教师。四是农村教育环境差。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往往是采用棍棒出孝子的土方法进行管教小孩,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误区。学校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一些空洞无物的教育理念,什么“四有新人”之类无疑对小学生的思想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学校道德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欠佳。其实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尽量简单易操作,让学生做好日常的行为规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比如小学生应该做到,见到老师长辈要打招呼问好;对同学要文明礼让;对父母孝敬有加,帮助弱者;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家庭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工一代。留在农村的尽是老人小孩,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不少老人对小孩缺乏教育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溺爱和纵容,宠坏了小孩,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一方面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读好书,考好试,有个好成绩就行了,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有良好的教育动机却缺乏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小孩往往适得其反,收效甚微。

三、社会的不良风气腐化。现在网络流行,电视普及,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大量的垃圾知识,而社会上的成人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农村蔓延。商品经济的浪潮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农村的朴素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这种电子垃圾和西方腐朽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少数农村小学生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对大是大非缺乏鲜明坚定的立场,有些甚至受人蛊惑,误入歧途走上了不归路。

根据以上分析,要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构建一套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营造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以身作则,学校重视德育

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在学习的萌芽阶段,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特别做好思想道德的典范,言语文明,举止大方得体,爱护环境,关心同学,孝敬父母等等。可谓是,身教胜于言传。作为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对症下药。关心学生,发现学生的缺点,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私财物。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清明时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勇敢忠诚壮烈牺牲的烈士扫墓,由老师主持,老红军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历史。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抓好,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教学过程。学校要不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宣传教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学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德育工作教师,专职负责学校的这方面工作。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道德教育必须摆在首位。对孩子的培养首要培养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其次才是培养其良好的智力。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作为家长还须做到的是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该相互关心和尊重,对弱者同情,尊老爱幼,不争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跟上去了,思想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可以针对农村特点,招商引资,搞产业园转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到农村支持农村教育,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外出的父母也可以回到家乡工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还必须治理学校周围的不良场所,杜绝游戏机室、场所,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营造祥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一系列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法律,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切实促进小学生的茁壮成长。

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出真知。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切忌空洞、教条式地说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成长,也只有这样,祖国的繁荣昌盛才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高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4(2)

[2]许启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宪法》明文规定,公民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并成为“四有”公民。作为未来公民的中小学生,做到“四个坚持”和“四有”是自身努力的方向。“有道德”是“四有”中的一条。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条称为最重要的一条。使中小学生认识这一点是德育工作的关键,这是从法律角度来看的。

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角度看,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其中“有道德”是首要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包括普教在内的我国教育,要把“有道德”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中。

中央第一至第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每谈教育工作的培养目标,都语重心长地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应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即“五爱”这一基本要求去实施教育,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否则,道德教育就会失去中华民族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就不具有中国的特色,就无法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尽管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社会上“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依然存在。“考高分、上大学、挣大钱”;“考研拿硕士博士”、“出国留学拿‘绿卡’”,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实在的,其它一切都是虚的。试问,倘若培养的学生都奉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何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延至何时!一个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了。中小学要实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大的战略,持久、深入地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五爱”教育,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全民族的崇高道德。李苦禅大师说得好:“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一个人连生养他的祖国都不爱,就没有起码的人格可言,其它一切品德无从谈起。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人民是确定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应当以一腔热情热爱同学、师长、同胞,团结互助,共同前进。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特征。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神圣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科学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具备科学精神、态度、意识和素质,将来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制度对全体人民的要求,应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主要道德规范。当然还要懂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是不愿意看到道德败坏、“贪污、盗窃、贿赂横行世界”的出现。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多么必要啊!这种教育首先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就要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好风气,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好习惯,只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听党的话,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嘱托。

二、引导学生懂得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

在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自觉地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追求逐步达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崇高境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引导中小学生会做人并努力成才,这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同志曾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首先,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停留在认识水平上,要把从书本上课堂上读到、听到的间接的社会主义道德知识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有效地运用到本人道德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之中,即学而思、思而行。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去体会怎样做有道德的人,怎样做才能成为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才。雷锋说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雷锋道德情感的真实写照,是社会主义高尚道德的体现。还有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光辉体现,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最好教材,是中小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因此,要运用革命先烈、革命前辈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尚精神、英雄作为激励学生,开展好“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刻苦学习发愤读书活动”、“为希望工程做贡献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体会如何做人和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重大意义的认识。

在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活动中,要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达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崇高境界。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境界的教育,并适当提出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具体要求,使之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多次的学习教育过程,逐步正确认识并把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并以英雄楷模的成长历程为借鉴,把自身溶入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之中,为全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16-01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情绪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同时,16%的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这些数据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趋向低龄化、智能化等事实表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一、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1、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首先,德育目标定位失当。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中小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其次,德育课程安排欠妥。由于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道德教育应当采用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在不同学段都有适当的安排。第三,德育方法运用简单。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2、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3、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使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成为“电子海洛因”。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改进措施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着手,更新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营造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一所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的德育氛围,而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广大教职工是否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是否自觉地努力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小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作为小学的教职工,人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理所当然的要求。

2、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要采取坚决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3、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作者单位:大城县旺村镇四岳小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早在中国封建社会就形成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到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守礼、扶危济困、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小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爱兄弟同学、与人为善、礼仪谦让以及扶老助幼。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其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当我们步入小康社会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社会上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不规范、诚信缺失、坑蒙欺诈等行为,令我们深恶痛绝。而这些不良行为已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致使部分中小学生诚信缺失、道德下滑。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发挥学校主体教育功能 凸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老先生的话证明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将一事无成。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奠基阶段,学生的心理、品格、意志、知识、素养、体质等都将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1.1 用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形象,教师的品格决定着学生的品格。“师者以德化德,教者以品正品”,“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无不说明教师的“德”和“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和奠基者,要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用博学的知识教育学生,用良好的仪表熏陶学生。滴水能穿石,时间久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中就会形成。

1.2 用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如演讲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主题鲜明的班会、专题报告、讲座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团结友爱、报效国家的良好道德情操,为他们成为祖国的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利用重大节日进行主题教育。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 “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 “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是学生德育实践的大好机会,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清明祭扫、崇尚教育、感恩老师等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在德育实践中得到净化,激励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1.4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现实中许多看似思想道德上的一些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危机。部分小学生缺乏自立、自信、自强能力,对挫折和困境的承受能力差,学习、生活一有不顺,不能正确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抵触现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逆境条件极易违法犯罪。因此,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要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对症下药,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 重视启蒙教育 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奠基

启蒙教育的导向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志、品格的形成。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在启蒙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渴望孩子将来成为他们的骄傲和荣耀。因此,多数家长在生活上一再满足孩子的要求。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社会赋予学校的重任,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从小事着手 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可只要学生们重视了,做好了,有利于他们良好品格的养成。有的同学随手扔垃圾,而有的同学主动捡垃圾;有的同学见了老师躲避,而有的同学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这些虽都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平凡小事,但两种现象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日常小事,是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接受和理解。我们应该抓住日常小事所折射出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文明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为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培育孩子良好道德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的终身教授,在人的一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因此,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孩子,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更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情感色彩,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子女,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抓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训练《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突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等于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最终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诚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许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去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意,所以露出了笑脸。

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因为,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断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孝敬父母、爱国忧民、敬亲睦邻、乐善好施、敬老爱幼、勤劳节俭、敬业乐业、见义勇为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气节,在如今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炎黄子孙的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宝贵财富。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如:我在教学《奶奶病了》之后,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了许多的具体情节,有小孩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的;也有上学路上遇盲人的;有家里来客的……等等,让学生进行擂台比赛。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处理得最恰当、合理。其中有必答题、自选题和抢答题,每题20分,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抢答题由教师确定,自选题由学生上台确定。请观众判断,教师裁决,到时候看谁的累计分数最多,谁就是本次比赛的擂主。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未成年人在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懂得了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去尊重、理解、孝敬长辈的,从而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9篇

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过有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作为本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学生。具体的讲,《品德与生活》通过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及关注的问题和产生的烦恼,使小学生能享受到健康、安全、愉快的生活,能够积极的、负责任的、有爱心的生活,并能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种教材编写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又是怎样的呢?

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机制对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根本上的影响力

培养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机制。但是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机制较为复杂,对于一些新的事物不能及时认识其本质,也就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规范,就很容易造成良莠混杂,例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样,不道德的人和事就会频频出现,而这些事情又会蔓延到其他领域,造成整个社会处于道德危机的局面。因此我们说道德危机并不单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它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2.与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相比,学校道德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教育最初的期望值与教育终结的成就之间有一个差距,这一差距完全符合理想状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规律。正是因为这一差距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不应该因为这一原因而受到指责。人们之所以对道德教育十分关注,是由道德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人们的理想状态是学校能担负所有的道德教育任务,所有的道德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解决,这种理想状态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因为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任何一方面都无法独立承担所有的道德教育任务;同时道德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必须依靠法制或制度去约束。理想状态把道德教育一起推给了学校,把学校视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当学校道德教育达不到理想状态时,他们便指责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力。

3.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化,使得道德教育成就不稳定

大多数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了道德信念。但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光靠道德信念还不行,还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不是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目前品德课的主渠道是课堂,而不是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这就造成了道德信念缺少巩固的时空,所学的道德信念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们一旦走上社会,经不起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因而显得学校道德教育成就不稳定。

同时,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所提供的素材进行理想化的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认同某个道德观点,这只能让学生一时接受,一旦遇到与教师所讲的观点相对的现象,学生原来的观点就会动摇,甚至造成了原有观点的崩溃,从而不再相信道德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

4.道德教育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按照课程的设置开足道德教育的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例如“小学生守则”、“校园常规‘十不准’”等。但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来加强、巩固道德教育,因而可以说,我们的道德教育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引导和重视。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

1.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课本中固有的道德理念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学校、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会处理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生活,在生活中惹麻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过程,是道德实践的最好方式。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公共汽车上》,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设计编排的,应该说取材准确。但是在教学后,教师也应该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情境,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再实践,以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2.课堂教育形式要开放,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道德教育的课程

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过于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教育的效果一般只能达到让学生顺从教师观点的阶段,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认同层次,却很难上升到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将外在的道德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求。

传统道德教育追求是一种短期的效益,而现代道德教育要追求的是长期的效益,这就必须放弃单纯的知识灌输,放弃理想化的道德教育设计,要把各种观念、各种道德标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要把选择的道德行为对个人的利弊全面如实地讲给学生听,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怕学生把错误观点带进课堂,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作用。在面临道德问题案例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辨别,才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辩论,才有可能使学生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信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道德问题时,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素质,自如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以道德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假如把错误的观点捂起来,只能把问题滞留起来,在学生走入社会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3.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要体现个体需求

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第10篇

一、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魅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那么我们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你吃完早餐随手扔垃圾,或在课堂上吸烟,学生可能爱护公共卫生吗?你公开羞辱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恶劣的学生,学生可能公平有礼地对待他人吗……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候,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助长漠不关心的思想。因此,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才有资格去教育一批批道德品质尚未定型的祖国的花朵们,否则就毫无说服力甚至贻笑大方。 其实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正所谓“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的良好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个榜样力量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二、善抓契机,趁热打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配合。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项靠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事业,尤其是少年儿童行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毕竟,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多于在校的时间,要建立长效的道德教育机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心思敏锐地捕捉每条有用的信息,创造契机,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充分掌握儿童个性的差异。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以独特的个性存在着的。每个孩子由于先天性主观因素和后天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情迥异,各不相同。 我班有个叫陈晓丽的女生,大胆外向,刚升入二年级时成绩中等偏下,学习习惯也不够好,还时不时地闹出点“动静”让老师头疼。请来家长了解情况,她的妈妈只是抱怨说,这丫头太野了,完全是个男孩性格,不好管教,犯了错老师你只管往死里打,我绝不会有二话!同时我观察到该家长对怀里抱的小男孩却是疼爱有加。原来,陈晓丽是家中长女,父母生了二胎喜获儿子后,对她并不关心,觉得她只是个女孩子,没必要费那么多神,所以任由她自由发展,学习上更是不怎么过问。家长的忽略,是导致她变本加厉的“坏”的根本原因。我知道,她现在需要的是帮她重新树立自信,享受被重视的感觉。

通过找陈晓丽个别谈心、及时予以课堂鼓励,她慢慢地改掉了那些迟到、旷课、无故不完成作业的毛病,而且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起色,我又适时安排她当那两周的值班小组长,大大地调动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几次下雨天气碰到家长来接陈晓丽回家,我不失时机地当着全班同学和其他家长的面夸奖陈晓丽,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改变了家长的看法。在期末成绩单的“老师评语”部分,我深情地写道: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同时有着男孩的直爽大胆,虽然以前你有一些小毛病,但老师知道你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现在你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相信过了春节你又长大一岁,会在新学期有更出色成绩,加油吧,可爱的陈晓丽,老师期待着看到一个更棒的你!同时把一张“学习进步奖”的奖状送给她,这个学期她已经不需要我的“额外照顾”,能自觉学习并帮助我管理其他同学了。 这份个案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我们教师扮演的就是诱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四、适当示弱,寓情于理,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可他们在内心都有一种当“小大人”的渴望,并不甘心时时处处当“弱者”。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放低姿态扮演一下“弱者”,会激发学生的保护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放低姿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的老师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才能发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成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古语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唯有成为孩子的朋友,你说的话在他的身上才会变得灵验起来。你上课他才乐意听,愿意学。那还用担心学不好吗?担心孩子不服你管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实,道德教育的内涵博大精深,其途径多种多样,方式丰富多彩,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不断探索、学习、总结、创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炼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使道德教育践行于无痕处,并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让道德教育植根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少年儿童对道德的切身体验,才无愧于人

上一篇:道德缺失范文 下一篇: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