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12 07:34:29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9]傅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观念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小学生思维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在小学阶段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性格和行为,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且当前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备受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阶段,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帮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想要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控制行为、控制情绪,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实施途径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实施具有实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心理受到伤害。

当前很多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教学过程中经常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内心受到伤害,易产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开展中关注的往往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心理状态,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诱发心理疾病。

2.3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力不从心,效果较差,无法取得预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想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较快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岗位,能够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学教育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当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3.3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致,教师应担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学生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3.4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想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或课堂模式,应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利用实践活动或班级文体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学生天性好动,死板的说教只会令学生反感,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文体活动,从而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的鼓励往往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很大帮助。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缓和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对于学生不良心理矫正有着重要意义。活动开展时应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小组,同时对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完整的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关键。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1).

[4]柳菊.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4,(6).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 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所受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致使他们心里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情况令人担忧。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各方面的调查表明,由于种种因素,目前儿童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排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从更深层次去促进学生的成长。众所周知,健康还包括道德健康。从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去看,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其中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础,而学生本体的思想品德的进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明白做人的真谛,掌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本领的。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就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健康。

二、小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这组数字虽不能说是触目惊心,但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小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心理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倾向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倾向。

(一)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小学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课程化倾向

有些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小学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光靠一两个途径想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全面启动、全员参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教育渠道都应有心理教育的成分,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该关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做好自身承担的心理教育工作。

(一)学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和课程

(二)家庭方面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社会方面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一)心罚的概念

所谓“心罚”,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心罚”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外部伤害,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用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部分“心罚”甚至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

(二)“心罚”的表现形式

1.冷嘲热讽、挖苦讽刺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挖苦讽刺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难免会犯错,教师适当批评也是正常的。可有的教师无视学生自尊,批评语言尖酸刻薄,比如:“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有违教育学生的初衷,更可怕的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表现为把经常犯错、调皮捣乱的学生当做“透明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3.孤立学生,不让其他同学与之交往。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许多教师不是对他们耐心教导,而是冷落他们,并且不让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和他们交往过多。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会对他们进行“隔离”,在班级中公开宣布,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交往。4.粗暴威胁,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胁学生。部分教师对学习进度较慢,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言语恐吓,比如: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就把你们耳朵割掉;不听话就在你们脸上刻字等等。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外有关“心罚”的文献中,“心罚”往往被看作是“心灵施暴”,特别强调了“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心罚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那小部分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不采用适当的惩罚是不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缺点和改正错误的。教育家马卡连轲说过“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适当地运用心罚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善意的批评、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心罚包含着教育者的苦心和关爱,当受教育者领会到这一点时,他会乐意接受。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儿童最敏感最脆弱的角落,它既敏感又脆弱。自尊是他们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精神支柱和重要驱动力。如果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讽刺、挖苦、甚至嘲笑羞辱,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孤独无助,会心灰意冷、放弃努力,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教师经常地讽刺或者轻视,同学们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就会产生暗示心理,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丧失追求进步的决心,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会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2.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某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后,在情感上会与教师产生障碍,在课堂上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采取与教师不合作的态度。这个时候,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会接受。3.心理惩罚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教师对学生心罚后,同伴就会冷落、歧视、疏远受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与他人交往采取冷漠、回避态度,甚至会产生攻击。此外,学生受到心罚后,会在心灵上留下不愉快的回忆,严重的会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残等。其次,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厌恶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厌学、逃学,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惩罚,会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罚则不在意,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

三、避免心罚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1.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2.学校应尽量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举行文艺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教师设置交流和进修的平台空间。

(二)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

家长在关心爱护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学会做人、做事才谈得上做学问。要求孩子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时间精力多用在学习上。

(三)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1.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经常挖苦、讽刺,只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而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2.要学会自制,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3.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比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强调了正确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护学生的必要性。教师都应学习这些法律文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履行之。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成长中的人。教师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持有信心。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有耐心,要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接受教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5.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对犯错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宽容犹如一片,包容他们的错误与缺点,从他们积极的态度中发现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会促使学生自省自责,从而自励自强,追求进步。

(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在这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己与压力对抗的能力。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把当前的学习与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目标是学习自觉性的前提,是意志行为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良的情绪会消磨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给人以力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意志。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时代性的变化。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许多的知识,同时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成迷于电视电脑。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2.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性格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亲情教育和有效的监督

4.农村心理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

5.缺乏师资力量,工作形式化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既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2)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学科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学生学习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困惑。

4.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创办家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

5.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与家长很久都不见面,大多数学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长见一面。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虽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村小学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学校教育还要多研究、多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家庭的配合,社会各界帮助等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6篇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03年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2006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2003年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06年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2014年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二)畲族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部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2008年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三)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2004)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5]。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三、加强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7]。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8]。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9]。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7篇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对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1 农村小学生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过于自我。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溺爱孩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家长们认为“再苦也不能委屈孩子”,因此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使得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入学后仍希望周围人都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意就乱发脾气,大哭大闹。这些学生常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1.2 孤僻心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而且不少父母因忙于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看管。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1.3 厌学心理。调查发现,一个班内有接近10%的学生对学习抱有抵触甚至厌恶情绪。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害怕回答问题,考试顾虑重重。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将责任归咎于老师。还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1.4 自卑心理。笔者观察到,一些小学生因为家境、学习成绩、外表等原因而陷入自卑情绪,害怕被注视,不爱与人说话,但内心却渴望被集体接纳。他们往往害怕在公开场合做事,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常伴随有沮丧、悲观、失望、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1.5 逆反心理。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很多小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尤其是当其得不到重视时,便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1.6 自私心理。很多小学生心胸过于狭窄,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要找父母来为自己撑腰,一旦吃亏就郁郁不乐,而且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还表现出不关心同学,虚荣心强,缺乏责任感等行为。

1.7 怯场心理。一些小学生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一遇到大型考试、重要比赛时,就发挥失常。久而久之,其自信心越来越受打击,对重要场合逐渐生出抵触和胆怯心理。

1.8 焦虑心理。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和学校繁重的课业,很多小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考试前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他们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感到怀疑和迷茫。不少小学生还坦言,非常讨厌大人们将自己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这让他们郁闷和愤怒。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初探

农村小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与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有关。

2.1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互联网等媒体信息泛滥,价值多元,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早地把孩子们推向了前进的起跑线,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2.2 学校原因。在农村,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指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真正缓解。农村学校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很多农村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妥善疏导小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

2.3 家庭原因。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是很多农村家长朴素而坚定的想法,他们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少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谈不上及时跟孩子沟通。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的,老一辈更加溺爱孩,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却不能了解。家庭中的不和睦因素等,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2.4 自身原因。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与遗传因素、气质类型等有关,有的学生天生乐观外向,有的狂躁易怒,有的敏感脆弱。另外,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心理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影响。

值得注意的,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举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而言意义重大。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老师的悉心关注与疏导,需要家长的重视与全心配合。

3.1 整个社会要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切实转变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思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学校的正确贯彻、老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家长的理解配合。

3.2 定期组织科学调研,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而开展的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非常少,大部分研究源自老师的观察和体验,这难免使得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受到影响。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农村小学生组织一定规模的科学调研,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发现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老师在教育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并以此提高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3.3 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

3.4 在农村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5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比如,开发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改善评价机制,多鼓励和肯定学生,有分寸地使用惩罚和批评措施;多与学生心灵沟通,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多与家长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6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很多农村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将教育责任完成交付给学校,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农村家庭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使得农村的家庭教育难以与学校教育相匹配,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所谓“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关怀和解决措施。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国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培育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梅.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一代,2010.7:59~60

2 刘朝廷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24(8):34~35

3 张玉敏.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9]傅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9篇

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诱惑也不断涌现,小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互联网媒体、电视电台等途径,接触或是了解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也正因为小学生心理成熟度欠缺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新颖之物。因此,在小学课程教育中一定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交流氛围;同时,通过增设校外实践活动、家校互通衔接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校联动;互联网+心理教育

我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的是身与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品质的筑造以及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让其以一颗自信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和乐观之心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省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颁布,营造良好的“”校园,达到令学生信任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物质校园环境,做到活动场所卫生应洁净;学习教学楼应该新、亮、美、洁、齐;周边环境应该花草齐盛、茂林修竹;达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绿色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打造一流的文化校园,建设布置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文化长廊或是寓意梯间,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是文艺活动,美化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最后,学校应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校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进而信任学校和老师,最后内化为自身进步的自觉力和进取心。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严肃态度,代之以亲切的面容,采用平等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压力。首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及成绩,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其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其次,教师应该讲究公平,学生的思想与智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调皮捣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对其好的行为应该进行鼓励,营造一种肯定的氛围,这种关心与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不少差生在受到老师特别的关心与鼓励之后,其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将大为增长。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世界,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倾听学生心中的烦恼,为其提供帮助,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校联动互通密切配合,适当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其学会去感受爱,通过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让其对合作与尊重具有初步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培养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也要向家长传达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家校及时互通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班级公众号等),旨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分享,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丰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长自己的道德情操、端正家长的亲子沟通观念、改善以往老旧的教育方法。同时,针对小群体或单个心理健康素质较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适当时辅之以个别开导,及时纠正其悲观情绪。

4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由于互联网世界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趣味性,小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小学生都对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对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其有害的一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为主,多方努力

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与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老师应该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其人格,使得其成长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结束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行文化课程的教育之外,更应该腾出足够的精力进行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建设,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作者:杨朝霞 单位:宁县宁江小学

参考文献

[1]牟联发.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5):5-6

[2]唐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3]钟晔晔.全体发展个别防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3)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2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近年来,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段。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习惯差、兴趣不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等心理行为现状。统计表明,小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低年级有41%,高年级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年级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低年级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年级有69%,中低年级85%,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2.不良情绪。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年级,感到烦燥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愉快地学习。

3.孤僻、交往情感封锁。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低年级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低年级学生,36%的高年级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年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表现冷漠。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每个孩子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因素对其思想品德、心理品质、行为习惯、远大理想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高素质、好的家庭结构、好的家庭关系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则起到消极作用。

2.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小学生心理变化。这就要求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从模仿开始,继承父母的优点,再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把父母不同的教育风格和孩子的性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开设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以《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对话、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健康成长。

2.创立心理辅导站,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开设了辅导课,只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个体的差异,我们还不得不重视他们的个性,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站”,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疑虑。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弥补了辅导课中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下一篇:心理干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