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大学外语教学

时间:2022-06-08 06:07:46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外语教学

摘要: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双向文化知识的导入与传授,注重培养语言学习者双向交流的能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从而使语言习得符合其规律并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为顺利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3-0052-02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由于社会中的各个群体所处地域及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观、审美取向、、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交际习惯及语言规则。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助于突破本族文化的局限去认识和了解他族文化,从而拓展自己内在文化心理空间,把本族文化置于更广泛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同世界文明对话。大学外语教学不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语言、风俗、社会、宗教、礼仪、价值观、生产方式等方面,同时也把本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交际形式输送出去,这样外语教学就自然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并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此外,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语言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技能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会某种语言必须通过该语言使用的群体所处的社会、社会实践以及交际者所处的交际情景来实现。因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程也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成功的语言教学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交往日渐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接受中国,要赶上先进发达的民族,我们不仅要发扬五千年的悠久华夏文明,还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同时也要向世界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世界认识源远流长的汉文化,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新贡献。这种双向交流,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对话才是现行的中国语言教学的主流和追求。

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要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仅仅介绍两国的文化差异还远远不够,了解涉及双方的价值标准并努力追求二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才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复杂的。每一个参与者不仅要对自己的社会与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也要对另一方的有所了解,并通过努力来达到相互了解与谅解,进一步接受、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合理交往模式和理论框架,架起跨文化交际的理性原则。所以,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的导入要注重遵循“双向文化知识”的导入原则。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导入的过程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的导入应贯穿始终。由于外语教学的主体和客体都包含了目的语民族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外语教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环境都受到跨文化的制约。基于文化的内涵及语言自身的特性,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过程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跨文化导入要有阶段性。小学的外语教学应以双向文化知识为背景,主要了解日常行为、习惯方面的用语,无需做语言能力、词语、语法等知识上的要求。中学的外语教学应采用大量活泼、生动而新颖的形式对双向文化知识进行导入和传授,其教学内容不必过深,但应触及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为学习者高一层次的外语学习打下坚实而宽泛的基础。大学的外语教学应随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特点进行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对语言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道德及价值标准、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人际间的行为模式等相关要素进行必要的传授和补充,使得语言学习得以更加充实和完善,进而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顺利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

2.课程设置要合理,授课方式要得当。在课程设置上,应专门开设一些中、西方文化课。拓展语言学习者的视野,丰富其知识,使其更好地掌握语言,有效提高双向交流的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采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作品的赏析,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异。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媒体教学,让学生自己从中寻找中、西方地理、历史等的不同。采用聘请外教的方式让学习者直接了解和体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击和冲突,更直接地培养双语思维和言语习惯。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让语言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以此带动和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通过采用改编和排演戏剧小品等方式,让语言学习者进入语言角色,充分调动其听、说、读、写的各种感官机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要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增强双向交流的意识。目前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只是充当了“语言复读机”的角色。没有良好和充分的文化意识,语言仍然作为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东西加以学习,这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机械乏味和简单枯燥,另一方面严重削减了语言学习的效用,影响了交际目的的实现。

4.教材及辅导材料从内容到形式要丰富而有变化。教材及辅导材料从内容上要对本国、异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等进行比较并探讨语言中词汇的内涵与文化的关系。在教材编写上要打破统一模式。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论哪个层次,哪家出版社出版,何种版本,从内容到形式的编排都大同小异,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内容居多,且语言本身的东西过重。所以,教材编写的形式应突破原有的以词汇及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格局,设计和编写一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以双向文化知识为背景的多种配套教材,供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目的以及不同兴趣爱好者选用,增加实用性和可选性。在教材的内容上应加大文化跨度,即中、西文化知识的比重。主要应增加一些英文版的本土文学名著、散文等,让学生可以用较规范的外语了解和介绍中华文化的精华、文明与传统。还可分类编写一些与语言习得关系紧密的中外文化、政治、军事、历史、地理、人文、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其对比等方面的辅助教材。

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仅要完成语言自身知识的传授,更应托起文化传授之责任,从而赋予语言教学新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在语言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的导入:

1.跨文化隐含(Intercultural Implication)的导入。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种类和类别繁多。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可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主要是指非语言标志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呈物质表现形式,如文物古迹、艺术品等;交际文化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发生影响,在语言中隐含有文化信息,它主要以非物质为表现形式,如社交、礼仪等。二者跟语言习得和交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但交际文化的意义复杂多变,掌握起来更难。例如:(1)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词语“big bucks”(大款)。(2)因社会文化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日常用语“You are welcome”(不客气)。(3)因言语习惯不同而造成的人际寒暄的内容不同。如西方多谈论天气、体育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话题。这些例子是与语言交际直接发生关系的,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交错的。对它的理解能力的习得是在该文化中潜意识完成的,它支配人们的行为模式,隐藏在语言之中。外语教学应把它从无意识的层面拉到意识的层面上来加以审视和介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从而使得语言习得符合其规律并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2.本土文化的导入。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成功交际的因素有时不是因为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识而产生的障碍,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以西方为背景的文本,而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文化知识、文学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文本。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着本族文化的熏染,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国文和本土文化在教育中没有提升到同外语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语水平和文化知识都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只接触西方知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输入和吸收,没有输出和传递,忽略了“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培养,严重地影响着跨文化中的双向交流,大大削减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可以说,没有自身的人文内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紧急起飞可以说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导致文化身份和传统的丧失。因而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应当避免外语教学成为某种优势社会的文化统治工具。应从实际出发,在教材编写中注重设计一些文化中立,非大民族或是优等民族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使之既不趋于母语或本土文化的沙文主义,也不盲目崇拜目标语文化。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又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审视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被淹没。

外语教学若能以“双向文化知识”导入为原则,坚持导入过程的阶段性和完整性,把外语教育视为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定能在不久使得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大幅上涨,为顺利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Lyons,Joh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hapter 8,Cam.Uni.Press,2000.

[4]Larry A.Samova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1999.

[5]Milton J.Bennet.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1.

上一篇:开展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国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