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及消解策略

时间:2022-06-07 03:51:18

高职院校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及消解策略

[摘要]校地互动式合作模式的实施拓展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办学理念冲突、制度保障冲突及实施过程冲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地互动式转型战略时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并从探索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办学理念、健全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机制保障及创新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实施模式等方面给出了消弭高职教育校地互动式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冲突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地互动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伟(1971- ),女,河南平舆人,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校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新疆石河子83200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18-03

当前世界宏观经济形势迅猛变幻,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以资源耗费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受阻。我国宏观经济亟待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以扩大内需为动力的、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新型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宏观经济转型压力给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方向来办高职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校地互动式教育战略并积极将其落实。目前,在与地方政府、非科研类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的校地合作战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并取得了相应绩效。但由于传统教育制度在办学理念、科研体制、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落后于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发展步伐,使得现行高职教育体制难以适应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期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在从传统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向校地互动式新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剖析

(一)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办学理念冲突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以主管部门意志为指导的高职院校传统办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特征之间存在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意志为导向的传统办学理念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新要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管理重在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规范化与正规化管理,为求教育行政管理的便利性,忽视对人才市场瞬息万变的切实需求的充分考虑。这使得高职院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指导下制定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不符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

第二,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缺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内涵,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现实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和投资驱动阶段后,当前正步入以高素质人力资本为动力的创新驱动阶段。多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已脱离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简单劳动力资源禀赋的依赖,转而依赖于人才的技术创意与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点在于通过培养大量具备创意思维和创新所需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创新型人才的方式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并以科技创新来推动实业界的产业创新。但脱胎于传统高职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缺乏树立创新性办学新理念的制度保障与实施能力,进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在校务与教务管理上缺乏创新型制度探索,在教学方法与内容组织设计上缺乏创新型教学实践的胆识与能力,由此造成传统高职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与校地合作式高职教育的客观需要相脱节,从而降低了高职办学质量,导致高职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与实业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强度之间相脱节。

(二)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制度保障冲突

第一,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外部保障机制设计来确保校地互动战略的有效落实。高职院校的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缺乏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地互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校地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边界缺乏有效规范。首先,在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与合格人才认证标准方面,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之间缺乏谈判程序规则和合格人才认定标准。地方合作单位因缺乏参与对高职毕业生资质的审核与认定权,故缺乏深度参与高职校地合作项目的能动性。其次,校地互动战略实施框架亦缺乏对高职院校参与地方合作单位组织的生产实训活动做有效的制度规范,高职院校难以对处于地方合作单位组织下的生产实训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与实训过程与绩效进行有效考核和监控。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就基于校地互动战略实施框架的合作各方收益分配制度进行有效磋商的制度设计。校地互动战略合作所衍生的利益分配方案的模糊性使得框架下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缺乏展开深度校地合作的利益动力。

第二,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校内保障机制设计来确保校地互动战略的有效落实。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仍然沿袭着以垂直式职业教育领导体系为组织模式的一元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是当前一元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核心,它主导着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重大校务及教务事宜安排。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一元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有助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精品专业及精品课程,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飞速进步,实业界对于高职教育体系提出了多元化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新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的一元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来迎合新经济时代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处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新经济时代的切身体会,故在放权以建立有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高职教育新管理体制方面行动迟缓,从而影响高职院校适应新经济时代下校地互动式合作新模式的实施。再者,高职院校的校内办学经费管理实施严格的硬预算管理制度,这使得高职院校缺乏优先发展校地互动战略相关项目的必要财务自由权。考虑到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性,缺乏完全财务自的高职院校易错过建设校地互动战略相关项目的最佳投资期,从而制约校地互动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实施过程冲突

第一,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合作双方坚持不同的校地互动合作模式,这直接导致高职校地互动式合作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充斥着矛盾。高职院校的组织使命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创造与传播知识,并借助实业界来间接实现其组织价值。这种价值实现过程的间接性使得高职院校偏重关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活动本身,而忽视特定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方向对实业界创造最终价值的促进功用。这种基于形而上视角的学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提升人才的长期竞争能力,但并不适应快节奏的当代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秉持务实主义的地方合作单位希冀通过校地互动式平台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并促成高职院校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务实主义思维势必促使高职院校形成功利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弱化高职毕业生学习到支持其适应全职业生涯周期的知识与技能。在基于校地互动平台的科研合作中,高职院校更偏重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地方合作单位急于索取可立即创造生产成果的实用价值取向都存在偏颇。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应当在深刻反省各自组织文化缺陷的基础上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性,进而形成相互包容、互补余缺的校地互动式合作新模式。

第二,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之间围绕合作利益分割问题存在冲突。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创造知识和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而作为知识应用者和人才雇佣者的地方合作单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雇佣高职人才以将高职院校的科研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地方合作单位偏好于夸大企业在实现高职院校的知识和人才价值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并低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贡献;而高职院校则偏好于高估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并低估知识与人才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针对知识与人才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校地双方分歧,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博弈平台来消弭双方的差异化观点,从而弱化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互信水平,进而影响校地合作双方建立公平与公正的校地合作关系,降低校地合作双方的合作收益水平。

二、高职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消解策略

(一)探索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办学理念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管理层应深化对校地互动型办学模式的认知深度,与时俱进地探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高校与地方共进、共建、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企业是高职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高职教育价值的直接实现者,是高职院校提供的高职教育服务的最终购买者。高职院校应当本着满足高职教育客户需求,提升高职教育客户满意度的原则,摒弃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办学理念,转而确立以服务地方企业为目标的企业化办学新理念。高职院校应突出实践工作多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上既考虑到不同层面、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其自主发展,又积极寻求校外企事业单位协助,建立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职院校通过开创将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事业单位的真实工作情景训练融合为一体的产学结合式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成果与企业现实需求的契合度,使受教育者更易于适应迅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对企业提出的用人新要求。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优化教育资源理念,综合利用来自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内部教育资源与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外部教育资源。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地经济仍然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问题,多数地方政府财政难以负担对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地方政府应当以现代化产业金融制度设计为杠杆,通过投入有限的教育专项财政资金的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通过转变依靠政府办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为引入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外部教育资源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与经营获利保障。市场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满足日常经营业务所需的基础上尚有富余。企业可以将富余的生产能力让渡给高职院校,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当代企业拥有富于进取心的企业文化资源、满足市场现实需求的生产力资源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全真实训环境。高职院校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理念,深度开发来自企业的外部教育资源,可使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教育。企业提供的良好教育资源不仅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且能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毕业生迅速适应并胜任所聘岗位的工作。

第三,高职院校应当确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新理念。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正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型。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理应通过完善高职教育自身建设的方式来为高职学生培养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素养。高职教育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如何减少当前高职教育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过度干预的制度安排,转而优化重组既有高职教育资源,以建立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境,有效激活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各项功能。高职院校应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的基础上,提出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加大创新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型师资团队建设,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拓展切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二)健全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机制保障

第一,高职院校应健全支持校地互动战略的外部保障机制。支持校地互动战略的外部保障机制的建设主体为高职院校驻地的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应当通过修订地方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方式来为高职院校的校地互动战略提供稳健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切合地方实情的校企合作促进法规,积极引导地方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协同合作机构,并深度开放面向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以有效激活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度合作的制度活力。再者,地方政府可将高职院校纳入到财政支持的公共投资项目体系中,大力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的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可以拨付财政资金建立支持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地方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鉴于地方合作单位与高职院校展开的校企合作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合作成果可有效强化区域产业竞争能力的,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健发展。地方政府应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以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弥补因外部效应所导致的校地合作各方收益的降低,从而激励企事业单位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二,高职院校应健全支持校地互动战略的内部保障机制。首先,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办学理念,制定有利于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校内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并健全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的新型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和常设机构并配置专业化管理人员,赋予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以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实权。其次,高职院校应从其年度预算中拨付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落实校地互动战略,通过向校地互动战略实施平台投入发展资金的方式来强化高职院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并从其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收益中提出固定比例作为校地互动战略基金,以形成发展校地互动事业的良性循环。最后,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体系的方式来激发高职教师的智力资源,以便从经济激励层面促进高职教师积极参与校地互动战略发展事业。高职院校应将高职教师为参与校地互动战略活动而支付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量化考核,并将其纳入到高职教师常规工作量考核体系中,并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薪酬负荷和职称评比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落实按效益水平进行分配的激励政策,建立针对地方合作单位委派的兼职教学及教辅人员的劳动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和薪酬支付机制,以有效激励兼职教学及教辅人才积极为高职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三)创新高职院校实施校地互动战略的实施模式

第一,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主体。传统的校企合作式校地互动模式较为重视建立高职院校与其驻地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忽视了高职院校借助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的力量与企业之间展开校企合作的合作主体性空间的拓展。校地互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是一定组织集群环境下的产物,是处于共同地缘环境下的人缘关系和企业缘关系的历史积淀和必然结晶。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利益结合点,并基于组织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来主动开拓组织间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充分借力地方政府创设的宏观政策环境来积极拓展与行业协会间的关系,并利用行业协会所搭建的汇聚大量企业的信息交互平台来优化组织企业资源,以有力支持高职教育事业。通过充分激发校地互动所产生的组织间关系的活力,高职院校可为校地互动战略的落实奠定良好的组织间关系网络基础。

第二,高职院校应向纵深方向拓展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工作内容。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作为其核心职能的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项目导向型的校地互动战略实施方案,在与地方合作单位谈洽校地互动式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来重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项目导向型校地互动战略实施方案是以校地合作项目为载体,以重视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对实践工作过程的学习认知为教学主体内容的新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本地企事业单位参与高职教育的具体工作。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其所掌握的人才市场需求一手资料来帮助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规划,以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从业能力。地方企事业单位可以对高职院校提出定向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来帮助高职院校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压力,促使高职院校从容地确定切合的办学理念,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职类人才在全职业生涯周期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要求。

第三,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落实校地互动战略的具体实施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借助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力量来创新高职学科与专业发展模式。我国高职专业设置种类繁多,高职院校应集中本校优势教学资源打造特色专业与特色学科,并通过与地区龙头企业或典型企业展开校地合作的方式来优化高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构布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过程中,合作方式以企业为创新科技需求方,高校为创新科技给予方,它的本质是推动科技创新、搭建生产与技术的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来申报科研项目立项,以切实实现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当确立秉持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实施开放式办学策略。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战略的方式,积极推动高职教育进厂进店,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具有创新思维的丰沛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宋文娟.基于“121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地互动研究和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 2011(5).

[2]伍晓霞.长江师范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校地结合”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1(16).

上一篇:对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