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创新

时间:2022-06-07 12:40:49

谈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创新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谋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在30余年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基本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难题,这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为当代人类社会解决发展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 社会发展 理论创新

一般认为,中国执政党指导中国社会改造活动的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展开的,然而笔者认为不如说是围绕社会发展而展开更简明直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本文试图以社会发展为主题论述中国近30余年的理论创新。

发展的内涵

中国当前对发展的理解被表述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总结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当展的经验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在新世纪初做出的战略性决断。

自二战后至今,世界上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发展观的递进(欧阳海燕、马久成,2005)。经济发展观是西方学者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发展策略,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和谐,最终因巴西的“经济增长彗星”、伊朗的“一个经济神话的破灭”、巴基斯坦的“不幸结局”的出现而受到人们普遍的质疑。随后出现的社会发展观正确地强调了发展的质量和社会和谐含义,却错误地把经济增长排挤出发展的目标。随着世界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地开采、利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恶化、能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人们认同。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当代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持续、健康发展。它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最近10多年,世界各国已经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等学理的思辩中解脱出来,从理论层面深入到可操作的具体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成为指导全球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被迅速地编写和融入到各类具体发展规划之中和发展行动之中,成为判断国家、区域发展是否协调、有序、健康的重要标准。人类发展观在肯定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的全方位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预见性和指导性层面完善了发展观。

自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中国事实上是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观主导的社会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做出此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中国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收入差距、就业等社会问题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的逐步严峻,中国发展的决策层和理论界逐步摒弃了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认同和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

社会发展问题的历史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是摆脱愚昧,追求文明。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一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历史。从刀耕火种到近代机械化再到当代信息化,记载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漫长进化过程;从原始公有制到中世纪及近代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记载的是人类社会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探索足迹;从原始的平等到中世纪的专制再到近现代的民主追求,是政治文明的发展线索。这几条线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脉络。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无数次战乱是不同利益集团对发展条件和发展成果的争夺,这些战乱虽然暂时使社会发展进程出现波折,但并没有改变摆脱愚昧、追求文明的历史走向。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历史有一种回归正确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具有超越人或阶级或国家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属性,一种不恰当的发展路径选择和社会安排可以维持几十年或几百年,但终有一天会被历史纠正。到了近代,从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7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落幕,人类社会完成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转换,历史演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回归正确的自然规律的伟力。

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在发展路径和模式的选择上也具有明显差异性,鉴于中国实际,本文主要探讨东方对发展问题的探索。东方对发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上。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如果从空想社会主义算起,先后经历了近500年,所探讨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制度怎么建立,其二是在该制度下社会怎么获得发展。马克思从理论上解决了建立的问题,苏联和中国的实践使建立社会主义的途径具体化。之后,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探讨的焦点和难点。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都对此进行了毕生的探索,但事实上都没有完全解决该难题,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践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最终因为没有解决其发展问题而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针对此问题做出的回答是:这个制度我们坚决不放弃,坚信这个制度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取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佳社会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不好的地方改好。因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工作。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基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如此看来,中国对发展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也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为主题的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为主题的理论创新是全方位的,择其要点,主要为:

(一)中国发展思路的确立

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必须走特色道路。大而言之,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有两种模式: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在近代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了包括辛亥革命和等在内的多种探索和试验,实践说明它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传统的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针对独特的国情,中国应走独特的发展道路。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创新,中国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目标定位

通过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总结改革开放的新实践,1992年中国重新确认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探问,这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在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接近和实现社会关系的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具有这样的趋向,中国的社会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张华,2011)。

(三)发展基础或起点的认知和发展战略安排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西方文明相比,此时中国社会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缺乏,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未充分发展。中共党确定走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100年。之所以这样确认,是因为我们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标志定位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国内现代化水平不仅起点低,现实的发展程度尚有明显差距,而且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世界性过程,短时间走出初级阶段是不现实的(肖泳冰,2007)。根据这样的认识,中共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并具体落实为100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四)改革开放的发展途径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旨在于发展中国,使中国尽快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要实现这一点,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不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局部修补,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同时它又是在执政党领导下的自觉作为,所以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打破封闭而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才能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和全球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因而开放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长期国策。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微观发展动力转换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变了社会微观主体的动力结构,即从强调政治觉悟转换成强调经济利益。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找到的最好的经济运作模式。它的运作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具有广泛性或普遍性动员功能的运作模式在当今时代唯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在解决发展问题上较主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六)有利于发展的政治结构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经济集权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在发挥了决策果断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长处的同时,也逐步导致了对地方因地制宜灵活决策和个体智慧才干发挥的压抑。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追求,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念,努力地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至今,初步形成了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政治民主决策、经济自主运行、公民自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法制政治体制。

民主与法制的社会追求是近代进步社会阶级在和神灵统治、封建专制的抗击中树立起来的进步理念,是世界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西方,经历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近50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性认识。中国真正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较晚,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诸如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与积习尚普遍存在,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尚有待提高等,所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目前尚处于政治文明的初级阶段。

(七)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打造发展的文化智力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继承、借鉴并结合现实国情,中国全方位地推进了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成就斐然。同时,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嬗变,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和满足一般市民的大众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多元文化形态,这是有利于中国文化繁荣的社会基础。

(八)为发展创设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珍惜和注重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合作关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创设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全方位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奇迹,然而中国的发展之路仍任重而道远。当代中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制度和体制的深层改革创新。中国应通过不断研究新的发展问题推进发展理论的完善,通过借鉴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有益的理论总结丰富自身对发展的认知,中国的发展理论显然是一个有待完善和丰富的开放体系。

参考文献:

1.欧阳海燕,马久成.从发展观演变的角度评中国的新发展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

2.张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肖泳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主题[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Windows 8的8个锦囊 下一篇:生产要素对土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