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应试教育改革

时间:2022-06-06 04:13:34

体育应试教育改革

摘 要:想要彻底摆脱初中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羁绊,从而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除了政策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调动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热爱体育的情感和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能力掌握中,从而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顺利实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体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很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体育课不过是完成某项训练任务,并在相应的考试中达到较好的成绩就算教学目的的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教学本身也是一种阻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了关于实现体育应试教育改革的教学策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详细的

论述。

一、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之中的前提和基础。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中,体育教师只是根据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体育课变成枯燥无味的成绩达标课、中考训练课,原本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课程变成提高考试分数的敲门砖。试问,这样的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在体育课上,昂扬的体育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增强体育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而体育成绩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体育课程不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还可以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所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实现体育应试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二、扭转学生认识

对于体育课,很多初中学生的想法就是“六十分万岁”。也正是这种对于体育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认为考试考什么自己学什么,中考考什么自己练什么。另外,学生在课堂和家里的锻炼时间也无法保证。更严重的是,由于初中生缺乏自身锻炼的意识,于是在平时,学生也都是“宅”在家里、“待字闺中”,除了写作业就是看电视、刷微博、玩游戏、逛网店,对于体育训练早已抛之脑后。

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学生在对于练习的内容感兴趣时,往往会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并且在练习的时候也是全身心投入。倘若对于练习内容缺乏兴趣时,学生则表现得魂不守舍、漫不经心,练习的时候也是自由散漫、随心所欲。

因此,只有扭转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课程的认识,才能转变体育课的不良现状。这需要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思想观念,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体育主动和自觉性,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明显的提高,从而确保初中体育升学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增进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针对这一点,教师只有多接触和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和信任教师。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由于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本来可以通过体育课程进行心情和身体的放松,可是由于体育考试而导致的枯燥训练让学生再一次陷入身体的枷锁和心灵的桎梏,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是严重违背了体育课程的初衷和目的。

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身心需求,通过自己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唤起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具有情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一起训练、说笑,拉进学生的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效果。

四、进行审美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体育课程由于缺乏对于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培养,一味地追求技术和技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却置若罔闻、如弃草芥。由于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比如,健康美、形态美、心灵美。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观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个人气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实践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体育美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体育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风度内涵、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

总之,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体育、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潜能。这也是摆脱体育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洁.浅谈体育考试与应试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4).

[2]陈明基.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析朱自清《背影》中的抒情艺术 下一篇:浅析初中英语利用多媒体的注意事项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