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时间:2022-06-05 08:42:59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显然,不管是着眼学生的现在还是未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不能忽视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和语文兴趣活动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五步法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的。即:

①浏览。拿到文本前,先概括审察一遍,重点是序、提要、目录、正文中大小标题、图标、照片、插画、注释、书(文)后的问题等,以便对该书或文章提纲挈领,心中有数,为阅读奠定基础。

②发问。再次浏览,同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或就书(文)后的问题试行解答,提问如“本书(文)是关于什么的?作者的观点或主题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等等,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审视性的、时时注意的过程,避免阅读时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阅读答题时的失误。

③阅读。深入阅读文本,最好能做圈点或者摘记。对试题巾涉及到的语句或段落,要精研细读。

④复述。重新阅读一遍,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忆效果的自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文本后的习题进行解答。

⑤复习。对重点章节和段落、语句进行再研读。

这种方法看似环节众多,而运用起来却没想象中繁杂,在指导学生做习题、学习略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中效果十分明显。

2.速读法

“一目十行”是古人对阅读速度快的形容。对一些不需要精读而又想缩短信息流动时间的书籍和文章,速度法正好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由线式阅读演变而来的面试阅读法,是不同于朗读、超越默读的无声阅读。根据心理学观测试验,人眼正常的注视间歇是0.2-0.25秒,能感知字句的眼球停视占阅读过程的90%-95%的时间,人眼的注视范围为15度角,最大范围(含余光)为35度角,视觉广度在8-10字。只要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感知范围,扩大视觉野。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以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课标推荐书目时,对书中的“有诗为证”之类打断阅读思维的地方往往不喜欢,甚至影响到对全书的阅读兴趣,我提示他们扫读或者跳读后,学生普遍反映感觉好多了。

3.厚薄法

对一本书如果只满足于被动吸收,显然是远远不足的,其收效也必定甚微。若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照,或拓宽深化,对读物直接作出整体认识、理解、判断、评价、取舍,就一定能使理解更深,受益更多。在读厚的过程中。已经整体掌握了内容,在细读时,就能有的放矢,删繁就简,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多次发现的过程。华罗庚曾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朱熹则说得更精辟:“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种方法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经典文章外,在阅读名著时同样可以使用。

4.反思法

子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居于整个过程的核心,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人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桥梁。如果没有反思,就会或思想凝滞于文本中,或悬浮于半空,像叔本华所言。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必将丧失,读书再多,也只不过是个“两脚书柜”而已。通过反思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保证开卷有益。德国人里希滕贝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读书就像借债,在阅读中有所创见就是偿还了债务。”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对文本解读、作者主旨、社会意义、自我品行的反思。往往能使自己获益匪浅。教学中对一些名篇的重新解读,对当前影视剧中大量穿越戏、清宫戏的反思,都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倘若这些方法能对大家指导学生阅读有所帮助,则善莫大焉。

上一篇: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朗诵 下一篇:新课改中强化汉字规范书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