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如何被感知:从松果体到镜像神经元

时间:2022-06-05 03:30:16

心灵如何被感知:从松果体到镜像神经元

心灵如何被感知:从松果体到镜像神经元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课题(BBA110015),

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资助项目(10A030S)。

摘 要:文章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开始,探讨了松果体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并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描述了心理学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的两条途径:心灵内省与行为反映。最后,文章特别描述了新近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认为它可能是当代心理学体系内的“笛卡尔式松果体”,是沟通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未来,镜像神经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可能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内的地位一样重要。

关键词:心灵;身体;笛卡尔;身心交感论;松果体;镜像神经元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08-05

所谓“心灵如何被感知”,在本文中是指主体或他人的心灵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被主体所感知并正确地加以理解。要回答这样一个大问题,一篇短文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行文之先,有必要做以下限定:1)本文主要在心理学范围内探讨这一问题。哲学(尤其是新兴的心灵哲学)等其它学科对此曾有过大量有价值的探讨,本文并不打算具体涉及。2)即使将问题限定于在心理学范围内,本文也不能全部涉及,只选取主流的学院派心理学,主要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或范式(关于划分的依据,本文不再详述,可参阅: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2006),来探讨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历程及对未来心理学研究的可能启示。

1 松果体:身心交互的中介

有关“心灵如何被感知”的讨论由来已久,古希腊及古代中国就曾有很多著名思想家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但若论对心理学诞生、发展的影响,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可能是最为重要的。笛卡尔开创了近代哲学,是个不折不扣的二元论者。他在写的第一本书《论人》(Treatise of man,但在去世后才发表)中,开篇就提出“人,就像我们,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笛卡尔,2008)。灵魂与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肉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具有思考的属性,两者均由上帝所赋予。灵魂中的观念(以神和自我的观念最为明显,几何公理、空间、时间的观念亦属于此)是天赋的,并不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的肉体类似于机械,与马、牛等动物,甚至上紧发条的钟表没多大区别。“……没有必要把该机器(指人的肉体,笔者注)想象为有什么繁殖能力,或者情感灵魂,或者其它重要的运动和生命”(笛卡尔,2008)。

第32卷第1期

杨文登 心灵如何被感知:从松果体到镜像神经元

心理学探新2012年

在笛卡尔看来,人是唯一同时具有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存在物,既占空间,也会思考。肉体与灵魂是如何区分的呢?笛卡尔在《论人的激情》中给出了简洁的标准。“所有那些存在于我们之内,且在僵死的尸体中也能继续存在的东西,就可以归之于肉体的方面;而所有那些虽然于我们之内,而我们却完全不能觉察到它属于肉体的东西,就归之于我们的心灵”(笛卡尔,2008)。肉体与灵魂在人那里相遇,并得到和谐的统一。笛卡尔认为,创造这一奇迹的不是整个大脑,而是位于脑中部的一个名叫松果体的很小的腺。这个小腺里边的最轻微的运动也会极大地改变灵魂的运动状况,相应地,灵魂的微小变化也会使小腺的运动大为改观。

在历史上,松果体曾是一个深具神秘感的腺体。最早对松果体进行描述的是古罗马医学家与解剖学家盖伦。他解释了松果体名字的来历(与石松的果实大小与形状相似),并从医学的角度描述了它的功能。后来,古代晚期的波希多尼、梅修斯等人提出了心理的脑室定位说,认为各种心理机能定位于不同的脑室,头部前面的脑室负责想像,中部的脑室产生理性,后部的脑室负责记忆,居于间脑顶部的松果体从此与心灵发生了关系。经由中世纪奥古斯丁等人的改造,生理学的松果体又附上了某些神秘的机能,成为了规范人类的心灵的场所。再后来,一些人利用解剖学证据,认为松果体是人类退化的“第三只眼”,甚至被人为地附上了宗教的意义(Lokhorst & Gert-Jan,2011)。

笛卡尔选择松果体作为身心交互的场所,并不只是(也许根本就不是)看中了这个腺体的神秘性。他给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有趣的论证过程。他认为人的器官大都是成双、对称的(如四肢),脑部的其他器官也都是成双的,比如人都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但为什么在同一瞬间,人却只有一种稳定的、简单的想法呢?是什么使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两幅图画、耳朵所听到的两种声音,合成了一体?笛卡尔认为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脑中唯一不成双成对的松果体,正是它将这些感觉和谐地汇聚在一起。

在论证了松果体是身心交互的场所后,笛卡尔阐述了身心交互的具体过程。首先,肉体的变化通过松果体影响灵魂,形成心理现象。笛卡尔认为心脏向大脑提供的血液,不仅仅是滋养与维持大脑的物质。更重要的是,血液在脑内形成了一种“非常纤细的气,或者相当活跃和纯粹的火焰”,被称之为“生命的精气”。大脑里有无数个细小的支血管,最后都聚合在大脑空腔入口处的“松果体”。这些“生命的精气”在松果体里与灵魂相遇,得到灵魂的解释,形成人的感觉等心理。比如,灵魂根据进入大脑内部表面的毛孔开口被神经打开的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的感觉或情绪。假定组成神经网的神经末梢被拉断,导致整个肉体的结构变得不完美,这会给灵魂产生痛感提供诱因;如果神经被拉挤,但没被拉断、也没与肉体发生分离,证明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这让灵魂有理由感到一种肉体的,即平常我们所称谓的“快乐”(笛卡尔,2007)。

其次,灵魂通过松果体指挥着肉体的行为。人的肉体本是动物,因为上帝赋予人以灵魂,肉体的人与肉体的动物就分离开来了。但是,在笛卡尔看来,灵魂会激发肉体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由灵魂所导致的。他将肉体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灵魂推动的行动。它要通过灵魂的思考,最终通过松果体,依赖于类似细丝或小管的神经,导致人的肌肉运动,形成人的行为。另一种是肉体自身推动的行动。这种行动,无须灵魂的干预,由外部环境及以往的行动所推动。比如,大量的生理活动,如心脏的跳动、胃肠消化,等等,身体会自动运行。另外,笛卡尔还观察到,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眨眼反射之类的那些行动,也无须灵魂而自动发生(正因为这一点,笛卡尔成为了心理学中条件反射研究的先驱)。

笛卡尔曾举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假设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动物正向他靠近。这时,这个人的两只眼睛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两个动物的图像投射在脑内表层。这两幅图画形成的刺激向松果体扩散,然后在那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这一动物的图片,并直接作用于心灵,使这个人了解到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如果灵魂发现这个动物会伤害人,他就会根据自身的特性及心灵的力量,激发出勇敢或恐惧的情绪,再由心灵通过松果体决定采取防御自救还是逃跑远离等行为。

现在,我们可以简要地总结一下笛卡尔的身心交感思想,并看看他对“心灵如何被感知”的回答。笛卡尔认为,肉体可以通过“生命的精气”在松果体内向灵魂传递肉体的信息,同时接受灵魂的指导,产生新的行为。同时,肉体本身也是一个机械般的动物,在不需要灵魂在场的地方,它自身也会根据生理需要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生理活动及类似于条件反射的行为。要感知人的心灵,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灵魂自省的途径。尽管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作为同一实体的灵魂是同一或相似的,主体可以通过灵魂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灵;第二条是肉体反映的途径。即通过观察自身或他人的肉体动作,从肉体动作推论出经由松果体可能会产生的心灵。这两条途径,对后世心理学家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早期心理学中“感知心灵”的两条进路

2.1 心理主义途径:心灵内省心灵

在心理学成立的初期,无论是内容与构造心理学、与之对立的意动与机能心理学,以及试图调和两者的各种折衷主义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同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因此被称之为心理主义范式。在心灵感知方面,他们都采取了笛卡尔的灵魂自省的途径,认为心灵可以通过心灵对自身的内省、观察而获得。这一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早期心理学感知心灵的一条可能不怎么好、但又不得不采用的途径。

当时的人们对生理学、解剖学等科学的了解不多。以思辨、臆测的方式,通过身体来感知心理的途径,在笛卡尔那里其实已接近于走到了顶峰。后来的莱布尼茨提出了另一种身心理论,即身心预定和谐的平行论,认为身体与心理都是由单子所构成,两者是似乎完全同步、平行的钟表,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尽管莱布尼茨不一定有这样的主观意图,但在客观上却为人类感知心灵排除了身体的因素。因为身体与心灵只是相关,没有交互作用,在感知心灵时,根本无须考虑那个我们并没有弄得太清楚的肉体,即使要考虑身体,也只是为感知心灵服务的条件。

冯特继承了这种平行论观点。他认为,心灵就是直接经验,心灵本身就能感知心,而无须借助其他途径。“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不能分开来讨论,对象倘为直接的经验,那么方法显然为直接经验法。……这些字只是名称而已;意思就是说有着一个经验,与观察它是同义的”(波林,1981)。冯特批判了传统的、类似于笛卡尔“我思”的内省法,认为没有经过规范的自我内省,就像掉进泥潭的人想通过抓住自己头发将自己提起来一样不可靠。心理学应该以物理学为模板,以实验内省的方法,从心灵出发来研究心灵。因此,他给自己的方法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使其可重复验证,试图将心灵的内容分析为简单的元素,探讨这些元素联合的规律。他的弟子铁钦纳,以更为激进的立场继承了这一观点。铁钦纳认为心理就是依赖于经验者本身的经验,人们能且只能通过内省来接近心理。他制定了比冯特更为严格的实验内省法,要求内省者必须身心健康、情绪良好、训练有素,能无须意志努力地进行自动化内省;在内省的过程中必须客观地描述刺激引起的心理状态,而不要加入主观因素来描述刺激本身,避免犯“刺激错误”。

同期的布伦塔诺对心理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心理主要是意动,而非僵死的内容。但他在研究心灵的二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灵魂自省的方法,即通过内部知觉(inner perception)或反省(retrospection)来感知心灵。他认为冯特的同步内省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正在愤怒时,一旦他进行内省,愤怒就不复存在了(这类似于一个人试图打着火把在寻找黑暗,当光明所到之处,黑暗已悄然溜走了)。要感知心灵,必须在心灵事件过去后,通过对刚刚过去的仍在记忆中的、鲜活的心理活动进行回忆与观察。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后续的詹姆斯、机能心理学及二重心理学等的一致认同。

2.2 行为主义:行为反映心灵

2.2.1 激进的行为主义进路

布伦塔诺除了主张内部知觉或反省的方法外,还同时主张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来感知心灵。詹姆斯及接下来的机能主义,也都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们采取了更为开明的态度,认为心灵既可以通过内省而获得,也可以从身体的外部表现,即行为来进行观察。这实际上是继承了笛卡尔感知心灵的“肉身反映”途径。这一途径,被机能主义者安吉尔的学生华生所继承。

华生自认为是合乎逻辑的、最彻底的机能主义者(他认为心理学与其研究心理活动的适应机能,不如直接研究人的适应)。他采取了一条与铁钦纳截然相反、但同样激进的行为反映行为的途径。事实上,他的确有理由采取这样一条途径。1)他认为笛卡尔所说的灵魂过于私人化、不可共证,是个神秘的黑匣子,没法客观、精确地描述。2)正如笛卡尔所言,肉体本身就是动物,动物实验的方法完全可适用于人的研究。3)肉体类似于机械,那些由“肉体自身推动的行动”,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及条件反射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华生看来,感知心灵是一件难以完成却并不必要的任务。要了解人,了解人的行为就可以了,无须借用心灵主义的术语。他甚至建议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术语,来取代被人们称为心理的东西。比如,他用“视反应”、“听反应”取代视觉与听觉,用“内部的言语肌肉运动”来指代思维,等等。华生的这一立场,被后来更为激进的斯金纳所发展。后者认为身体的行为是刺激的函数,完全可以用先前的行为及刺激等因素来客观地说明。心灵不仅不必要感知,根本上就没存在过。

2.2.2 温和的行为主义进路

激进化的行为主义进路,很快就被改变。新行为主义者赫尔、托尔曼等人均在行为主义体系内,逐渐接纳了心灵。他们用S-O-R公式取代了华生的S-R公式,认为心灵是刺激与行为的中介因素。心灵不仅可以通过行为的间接观察及逻辑推理来感知,还可以用一系列的客观操作来进行定义(比如,饥饿是一种心理状态,但可以用没有进食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定义)。后来的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如班图拉等人,立场更为温和,不只采用行为主义进路来研究心灵,还强调了心灵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他们堂而皇之地引进心灵因素,认为行为是认知所中介的,认知、自我等心理因素可以调控个体的行为。比如,班图拉在解释他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时,就将注意、记忆、动机等心理因素考虑在内,用心灵因素来解释行为的习得。

3 认知心理学“感知心灵”的二条进路

3.1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忽略心理因素进行了矫正,认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认知(因此,这种将心灵大致等同于认知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它基于图灵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与计算机没有多大区别,心灵只是附着在身体硬件之上的软件。如果计算机程序运行的结果与人的心灵处理信息的结果相同,就有理由说明两者可能采用了一致的方法进行思考。因此,在感知心灵方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行为主义是用身体的行为来直接感知心灵,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将肉体替换成计算机,将灵魂转化为计算机软件,通过类比而感知人的心灵。

3.2 具身认知心理学

具身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当代认知科学革命的一部分。它认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活动方式、感觉-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它主要有以下特征:1)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2)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认知就是身体作用于物理、文化世界时发生的东西;3)认知是具身的,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叶浩生,2011)。在感知心灵方面,具身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对笛卡尔的全面继承、扬弃与超越。

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镜像神经元这一支撑具身认知观点的重要生理基础,探讨它对心理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镜像神经元最早于1996年由意大利科学家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此后不久,科学家们在人类身上也发现了镜像神经系统。国内已有很多介绍镜像神经元的文章,此处就不再赘述,只需直接采用相关的观点及结论。

第一,镜像神经元是连接身体运动与心理状态的基础。已有研究发现,当人执行一个真实的动作与想像一个同样的动作时,同一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动;在情绪方面,理解情绪概念、加工情绪知识与涉及到真实情绪状态,都会激活相同的镜像神经元。这说明镜像神经元实际上同时担任了肉体行动与产生心理状态两个任务,身体的运动与心理是镜像神经元同一活动的两个结果。这类似于笛卡尔体系的松果体。松果体是个体肉体与灵魂交互的场所,它的活动向上与灵魂交汇产生心理,向下推动肉体产生行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可能为笛卡尔臆测的“松果体”找到了真实的生理基础。

第二,镜像神经元是理解他人心理的重要生理基础。镜像神经元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本身也被激发,就像自己正在从事这种行为一样(Rizzolatti et al.,1996)。它的存在使人们无须复杂的推理与计算,利用镜像神经元机制就能自动化地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情绪,甚至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模仿(陈巍,2011)。这解决了笛卡尔以来心理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一个人如何感知另一个人的心灵的问题。在笛卡尔那里,他不得不借助于上帝的力量,设定每个人的灵魂是一致的。不同的人都拥有松果体这样一个能接收、解码、发送灵魂的器官,因此不同的人都能通过松果体感知他人的灵魂。后来的心理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了解他人的心灵,是因为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用自身的思维去理解别人的心灵。这种需要意志努力,借助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论也曾兴旺一时,但难以解释无意识模仿等多种问题。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理解他人、模仿、共情等心理现象,原来只是镜像神经元的一种自动化活动。人类在长期进化而来的生理机制上自动完成了感知他人心灵的任务。

第三,镜像神经元是通过社会联想学习的产物。“镜像神经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运动神经元在社会交流大环境下联想学习后转化而成的”(汪寅,臧寅垠,陈巍,2011),正是社会交流环境的不同,使得人与猴的镜像神经元在特性与功能方面均有不同;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可以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观察到同样的动作,不同的环境下会激发不同的镜像神经元;它能被先前经验或者训练所改变,观察芭蕾舞蹈动作时,芭蕾演员脑中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大于非芭蕾演员;吉他演奏者在观察他人吉他演奏时镜像系统活动也显著大于非吉他演奏者。这表明有关人类行为习得的知识,包括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及班图拉的观察学习,都有了生理学上的解释。因为,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看来,这些行为知识的习得过程,可能只是生理上运动神经元向镜像神经元演进过程的外部表现。

镜像神经元是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主体心理状态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这些实实在在的神经元,很好地承担了笛卡尔曾经臆测的“松果体”的众多功能。可以预见,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势将颠覆人类曾有过的很多观念。很多以前需要用间接的心灵术语去解释的问题或现象会自动被消解,因为这些问题或现象本身反映的可能只是自动化的生理机能。而且,镜像神经元的影响还远未被揭示,它对未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极可能不亚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波林.(1981).实验心理学史(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巍.(2011).以“镜”观心:从“见样学样”到“感同身受”.科技导报,29(11),80.

笛卡尔.(2007).笛卡尔的智慧(王劲玉,刘烨 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笛卡尔.(2008).笛卡尔文集(江文 编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2006).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2),49-58.

汪寅,臧寅垠,陈巍.(2011).从“变色龙效应”到“镜像神经元”再到“模仿过多症”:作为社会交流产物的人类无意识模仿.心理科学进展,19(6),916-924.

叶浩生.(2011).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心理学报,43(5),589-598.

Lokhorst,Gert-Jan.(2011).“Descartes and the Pineal Gland”.In N.Z.Edward (Ed.),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Retrieved August 22,2010,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1/entries/pineal-gland

Rizzolatti,G.,Fadiga,L.,Gallese,V.,& Fogassi,L.(1996).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Cognitive Brain Research,3,131-141.

How to Know the Mind:From the Pineal Gland to the Mirror Neuron

Yang Wendeng

(School of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Starting from Decart’s Interactionism,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ineal gland,and then classifies psychology into three stages:psychologism,behaviorism,and cognitivism.It describes introspection and behavior reflection,the two ways in which psychology answers the question “how to know the mind”.Finally,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mirror neuron,believing that it is the pineal gland in modern psychology,and the bridge to link up body’s action and the mind,one’s own mind and the others’.In the future,the position of mirror neuron in psychology is going to be as important as the pineal gland in Descartes’ theoretical system.

Key words:mind;body;Descartes;interactionism;the pineal gland;mirror neuron

上一篇: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记忆的影响 下一篇:中文阅读中的认知滞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