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被动型”与“强制型”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05 04:45:34

浅谈“被动型”与“强制型”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同伴交往困难的情况,本文将这些情况归纳为“被动型“合作交往和“强制型”合作交往两种类型。为了提高这两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本文在区域游戏和集体教育活动两方面阐明了一些有效的引导方式,以期强化幼儿合作交往的主观动机和行为。

关键词 被动型 强制型 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合作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协同活动的能力以及集体主义和利他性的价值倾向。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今后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主人,而合作性是社交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对其将来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家长经常向幼儿园教师反馈:“我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求助成人,不知到同伴那里寻求帮忙,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的孩子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怎么办?”“我的孩子不会和别人交流,不会协商,不会合作怎么办?”以上家长反映的孩子在合作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使其改善,很可能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案例一:害羞的苗苗

苗苗是个喜欢唱歌的小姑娘,可是做起事来总是害羞,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处于从属地位,被同伴任意支配,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她的父母希望她能更自信、勇敢些,但苗苗在与他人合作交往活动中总是不知所措。

案例二:并不快乐的领头羊

小宇是个活泼、能干、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而且善于表现自己,在孩子们中间就像是个“领头羊”,每次都由他决定玩什么样的游戏、和谁玩、怎样玩。当同伴表现出顺从与配合时,小宇很得意;当同伴被其他因素吸引离开而投入“新组合”时,他经常不能自控――高声大喊,指责别人,固执地认为“他们不听话”。

案例一中的苗苗在游戏中处于“被动型”状态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性格内向――苗苗性格较为内向、胆子小,见了生人便满脸羞怯,从不愿主动与人打招呼,于是在游戏活动中常被小朋友忽视。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苗苗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在游戏中不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导致信息沟通障碍。案例二中的小宇在游戏中自定“领头羊”的角色,但当梦想与现实出现偏差时,他无法与其他小伙伴有效沟通。究其原因,首先是父母的溺爱――小宇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里事事让着他,处处护着他,经常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生活中总是很“霸气”;其次是父母未能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机会――由于担心小宇的安全问题,父母很少允许他出门与小伙伴玩耍,长时间在家里“宅”着使其不懂得与小伙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被动型”、“强制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在区域游戏和集体教育活动中进行有效引导。

1在游戏中利用多种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性

首先,可以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合作行为。规则的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区域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角色游戏“小超市”里,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前,先共同商量一下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游戏开始以后,‘经理’要对‘顾客’热情,主动问问需要什么。”这些规则的明确,既使幼儿能通过协商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同时也暗示他们整个活动过程要积极沟通、有效协作。

其次,教师还可以主动加入幼儿的游戏,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如:一次,小宇、苗苗还有其他一些小朋友在玩娃娃家,苗苗在娃娃家门口“呆呆”地站了十几分钟,于是教师来到娃娃家门口敲了敲门,“谁呀?”苗苗问道。“我是隔壁徐大妈,我今天有事出去,你们能帮我照看一下孩子吗?”小宇说:“行,进来吧”……教师成功进入娃娃家后便尝试着与苗苗交流,开始时她很被动,但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苗苗便活跃起来……

2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性

幼儿园一日活动皆可渗透合作与交往方面的教育。如语言活动《大狮子与小老鼠》,讲的是一只小老鼠与朋友们捉迷藏时不小心爬到大狮子的鼻子上,被大狮子抓住。小老鼠苦苦哀求,最后狮子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了小老鼠。过了一段时间后,大狮子被猎人的网罩住了,拼命挣扎后仍然没有挣脱,此时恰巧小老鼠经过这儿,便用尖尖的牙齿咬断了一根根网绳救出了狮子。通过讲述这一故事,不仅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兴趣,还明白了原来“强大”与“弱小”之间是相对的,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合作互助的。

另外,打击乐活动也可以培养幼儿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打击乐活动中的合奏需要孩子们合作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和旋律。如《大象和小蚊子》活动中,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轻而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摇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气在使劲跺脚。完整演奏时,幼儿既需要看着教师的指挥来完成自己承担的那部分任务,同时还要用耳朵倾听同伴的声音,以便与其他小朋友的节奏相协调。“考虑他人”、“合作”是保证整个演奏任务顺利完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幼儿在园生活的许多环节都蕴藏着合作交往的契机,只要我们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抓住教育契机,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合作交往的主观动机和行为的呈现都会水到渠成。

上一篇:如何“巧”为班主任 下一篇:关注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