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下如何设计课前预习环节

时间:2022-06-04 09:28:43

新课程教学下如何设计课前预习环节

摘要:在全面实施新课改后,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不要把通过灌输和死记硬背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而要更注重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前预习环节也就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了。

关键词:新课程;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81-01

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角色的实质是学生的导师,学习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创新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而通过优化学科预习作业是其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例,就高中生物学科预习作业的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 教学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的环节。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教辅资料、网络等渠道查找收集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知识脉络;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还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习扎实了,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可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疑难问题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二 教学前的预习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限,查找费时,而且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意识差,不能有效完成预习作业。

对于教师来说,个别教师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布置,如,经常听到这样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总是一句:“把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书,预习时走马观花。还有的教师虽精心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教学中总与学生预习脱节,没有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并没有解决预习甚至课堂学习中的疑惑,教学效果当然就不好。

三 教学预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1.教师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指导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价值。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2.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精心设计预习案。尤其对农村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要求教师精心挑选命制预习学案,适量补充相关资料,要合理安排时间。如,必修三“种群的增长曲线”,可在学案中适当补充有关资料,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亲自绘制出数量增长曲线和增长率曲线,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好的理解K值及K/2的含义,提高教学效果。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课前可布置学生调查临近河流污染的原因及提出治理方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观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节“问题探讨”,教材提供的是经典的漏斗式渗透装置。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实验装置让学生根据课本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亲身经历实验后,学生对渗透作用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渗透作用发生条件的理解,就会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提升。教学中还可节省时间。

对于有相近知识对比的章节,如DNA和RN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相近知识。可提前布置好预习作业,不仅对本章节预习,还要回顾以前的知识为对比做好准备。如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技能训练与拓展题,教学前以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类实验虽然科学家均已做过,但学生通过此过程激发了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还有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拓展题,将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人工胰岛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及糖尿病、兴奋剂等专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使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和结果,并相互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经验。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3.要重视预习的检查和评价对学生来说,布置的预习不检查、不评价等于没布置。不检查他们就会偷懒,就会养成不主动预习的习惯,甚至不进行课前预习。所以每次布置预习任务后,教师要在课前有目的地去检查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比如查学困生,或者有意查个别学生,或者重点查一个小组。再者只检查不评价,激发不起他们主动预习的兴趣,会失去主动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前预习的评价尤为重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主动预习,有效预习,培养好的预习习惯,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一是监督评价,看看学生是不是认真地完成了预习任务;二是通过评价,发现本节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评价,发现疑难问题,提前准备,课堂上重点指导;四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预习中好的、突出的、不同于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在课堂上安排展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对预习的评价,课前检查的评价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还要贯穿在课堂预习展示中的评价,课堂预习训练中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只是一个前奏。

总之,我们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指导学生预习,都要精心编制预习学案,提出预习要求,作好预习指导。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效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把预习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去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下一篇:陕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