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材:如何编写与怎样教学

时间:2022-06-03 05:07:31

文学教材:如何编写与怎样教学

摘 要: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传媒艺术本科院校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高校本科中文专业,因此,在文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应凸显传媒艺术院校的培养特色。本文以专门服务于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的编写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更新教材编写理念,进一步推进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传媒艺术类院校 文学教材建设 《中外文学精品导读》

一、加强传媒艺术类院校文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兴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其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中文专业。因此,如何在文学教学中根据传媒艺术类高校的实际特点与培养目标,凸显传媒艺术院校的培养特色,日渐成为传媒艺术类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供职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即这样一所新兴的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的本科院校。在学校成立的最初几年,我们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经历了诸多困惑:第一,文学课程设置上,按照传统文学课程的设置,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第二,教材使用上,种类繁多,时常变动,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带来诸多不便。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以往使用的文学教材有《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等多个版本。尽管这些教材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准,也在全国各类高校广泛应用,但相对传媒艺术类院校来说,却存在与学生学习需要和专业特点不能适应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相对偏繁偏难,给学生造成很重的学习负担;第二,体例相对陈旧,功能较为单一,造成学生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第三,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积累和教师传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曾经历痛苦与迷惘,深感由于教材的滞后,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严重阻遏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对于这一情况,在尊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更新教材编写理念,从而进一步推进文学教学改革。因此,编写一套适应艺术类院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力求既能尊重文学课程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2011年,为适应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的要求,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

二、《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编写的体例创新

本教材主要包含六个部分,即概述、简介、作品(由作品原文或选文、注释、导读、选评四方面组成)、思考与讨论、拓展与延伸、推荐阅读。其中概述部分主要是用较为简练的文字对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加以概述,以便学生对文学发展状况有大致了解,从而便于文学作品的学习。简介部分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等背景情况进行介绍,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自主地阅读作品。除此之外,以下四个部分是教材的体例创新的重点。

(一)作品部分。

该部分由原文或选文、注释、导读和选评四方面组成,教材中所遴选的作品基本是公认的文学精品。在作品导读部分,都增加了一至两条针对作品作家的较为经典或权威的评论,目的主要是在导读之外,给学生提供另一个解读作品的视角,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文学欣赏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思考与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在题目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前几道题目往往是针对文本内容,尤其是学习重点的考查,后几道题目则注重联系生活或学生实际,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很多题目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不给出具体的标准答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如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西游记》一节“思考与练习”的设计[1]:

1.《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形象?假若你是小说中人物的话,你最愿意成为谁?

2.一般认为,《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你怎么理解?

3.有学者说,《西游记》是一部以喜剧形式演绎悲剧的本质的作品。孙悟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猴性”的丧失和人性获得的历程,也是一个丧失了本真的自由而以高度异化为自由的过程。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可见,本教材对问题的设计,注重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从别人走向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实现了对学生灵魂的触及。因为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对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灌输,而应该是意义的生成,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不是知识的受纳器,而是活生生的努力寻求意义并创造意义的人,而教师是促成知识产生的主体,是师生之间建立“灵肉交流”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意义的重要表达者。

(三)拓展与延伸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材努力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衔接,将通识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设计中,编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各种拓展和延伸题目。内容涉及播音主持、文艺编导、电视编导、动画、艺术传播、新闻传播、表演艺术、戏剧影视文学、文化管理等专业,这一部分设计了各种层次的练习,既有诗歌朗诵会的策划、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及插图设计、动漫网页设计等,又有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性论文和摘要、广告词书信、日记、计划书等各类写作。对学习者来说,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拓展到对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了解。如教材中关于《水浒传》一节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有如下设计[2]:

1.请观看1998年央视由张绍林导演的电视剧《水浒传》和2010年鞠觉亮导演的电视剧《新水浒传》,感受导演艺术水平和编剧创作思路等方面的不同,谈谈这两部《水浒》题材影视剧对于名著改编的得失,并撰写一篇影评。

2.有机会的话,请前往山东梁山县“水泊梁山”故址,拍摄一部文化专题纪录片,反映《水浒传》的英雄主义和豪侠气质,感受历史遗迹和地域文化特色。

(四)推荐阅读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材在每一节都为学习者推荐阅读书籍。这些书籍一般都与本章节所学的内容有关,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课下拓展、延伸学习提供好的图书信息。现代教育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他人(主要是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文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力在读物选择、课内外阅读等方面实现其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材中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铺设台阶,搭建桥梁。

三、《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编写的理念建构

在编写中,我们大胆汲取了国内外诸多文学教材的先进编写理念,并结合传媒艺术类院校学生实际,努力追求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一)立足文学本位,突出审美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育既追求知识的本质又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而一方面——尤其是教育应培养的心智的特质和品性——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3]。本套教材把文学作品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注重对作品不同角度的解读。教学中,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思维的多样性,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的空间及自由,同时,注意结合现实中的文化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当下意识。

(二)追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人是所有生命体中唯一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自己书写自己并且让自己的过程和历史的结果愈加符合的生命体”[4]。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除了老师必讲的内容之外,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材在浓缩重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增加拓展性、延伸性内容,增加了探究性和训练性环节,以充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思想升华。

(四)加强读写结合,注意教材与社会的联系。

教材把文学教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培养及学生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在尊重文学作品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不只是听老师“孤芳自赏”,而是将文学课堂与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既能提高人文素养,又能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目的,使得学生在文本之外,通过读与写结合创设广阔的平台。这既尊重了文学本身的特点,又体现了当今教育的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四、传媒艺术类院校文学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编写适应本校培养特色的教材,只是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在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上,我们也进一步将教材的设计、教改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之中。

(一)授课方式的转变。

文学教学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做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努力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首先应从控制讲授时间入手,加强教师对课堂阅读、课堂讨论等实践活动的设计,探索对话式、研讨式的教学类型。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会讲课,还应该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环境,构建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探索、历险,使他们享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如果说学习是一曲交响乐,“教师,既是交响乐的创作者,随后又要担任演奏的指挥者;你要为这一包含丰富音响的合奏写出总谱”[5]。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广泛的学生参与都有效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

文学教学中,应立足文学本位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所学内容适度拓展延伸。文学最重要的属性是审美性,在引领学生探索文学之美的时候,教师不应画地为牢,将文学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文学鉴赏的层面,而应着眼于当今社会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切入,多元解读。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如鼓励学生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或去鲁迅家乡拍摄纪录片,或去南京秦淮河感受历史文化风韵。这样的教学能将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从而把文学知识和专业内容及深厚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学习变成具有多种社会资源支持,具有真实交往支持度的知识生产和能力创新的活动。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学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多媒体及网络作用,并以此丰富拓展教学环境。在文学的课堂上,我们也广泛地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如在讲解《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及古典戏曲的时候,可适当穿插播放电视剧和戏曲节目的表演片段,很自然地将文学作品和影视媒体相结合,提高传媒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分策略的有效改革。

在文学教学中,也应该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综合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创新。教师在传统的考勤分数、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构成上,可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分数设置。比如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增加课前朗诵和课堂讨论发言等环节的评价,对于课堂表现踊跃和回答精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平时加分。这样,评价策略的调整与授课方式达到有机统一,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能保持动力和热情,又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作为新兴传媒艺术类院校,在近几年的文学教学中,通过以教材建设为中心,我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明显的是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还有不少学生主动将文学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参加诗歌朗诵大赛,或拍摄历史文化纪录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唐永德,王振军.中外文学精品导读(上)[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19.

[2]同上,第311—312页.

[3][美]哈佛委员会编.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0.

[4]张楚廷.课程和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3.

[5][美]彼得·法林.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

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技术与人文之间:信息时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发挥少儿图书馆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推进经典阅读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