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于加强本国软实力的作用

时间:2022-06-02 08:52:01

传统文化于加强本国软实力的作用

一、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 20 世纪 80年代提出来的,在奈的定义中“硬实力”(hard power)是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奈关于软实力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他将软实力概括为:就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1]。

中国学者陈正良把软实力定义为: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含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形成的影响力、固化力与规制力。从中外学者对软实力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的,它是一种无形的但其影响绝不比硬实力弱。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在硬实力方面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更多的是在软实力上的差距与竞争。随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深入人心,软实力的竞争则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我国软实力的作用

(一)澄清谣言,树立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初,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被迫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闭关锁国”,使得很多西方人不能及时地了解中国,只能从自己国家新闻媒体对中国不真实的报道中了解一个不真实的中国。动乱十年,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又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敞开国门,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的成果及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使中国重新树立了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可是近几年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鼓吹“中国”又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恐惧。 在他们眼中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国家、民族 、甚至是个人的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解决方法之一除了通过外交活动澄清谣言, 另一种更好的方法则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澄清谣言,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宣传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愿望并为之付出的努力。 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例子来说明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向外扩张的民族。中国自秦汉时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学为主, 其他学派为补充的意识形态结构是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高度整合的,它表现出一种自然的“随和”与“包容”。长城的修筑就说明了中国文明是一个内向型的文明,中华民族只有防御的心理,没有扩张的意图[2]。自汉朝以来就有了中西文化交流,隋唐更是达到鼎盛,我们的祖先毫不吝啬地向外国友人传授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文化成果,而且对外国来使的待遇也十分高级。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为了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像西方历史那样充满了侵略、践踏、蹂躏其他民族、国家,中国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而我们不是用来进行侵略、建立殖民地的,相反,西方人却用我们的技术把世界弄的硝烟四起、生灵涂炭。这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乃至将来都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带来和平、和谐声音的源泉。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迅速流行,形成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当前全球有 4000多万外国人在学中文,就读于中国高等学府的人数也相当可观,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西方,使用传统中药的人也很多;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在海外更是深受外国人追捧;中国自2004 年开始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 截止到 2009 年底已经有 88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82 所孔子学院和 272 个孔子课堂; 中国的汉字、 唐装、戏曲、琴棋书画、文学作品、中医、甚至是占卜术都深深地吸引着外国人。 他们被这一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所折服。 纵观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和对世界人民的吸引力除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交上的有所作为 、国际上的人道主义 ,更多的还是得益于我们传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今天,有多少外国人是奔着学习中国文化而到中国来的。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

(三)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近代的百余年间,几乎遭受过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欺辱和侵略,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完全吞并、奴役,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伟大尊严,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 除了政治、经济 、社会 、历史 、地理等因素外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伟大力量,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与“国格”观念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观念是早期儒家创立的,孔子提出“仁”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人格观念,他还论证了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与“爱人”联系起来。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仁”的诠释。 儒家的“人格”观念后来演化为“国格 ”观念 ,而 “国格 ”观念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格”观念尽管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往往和封建观念纠缠在一起, 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并使这种合力经久不衰。 中华民族有过辉煌、也有过苦难,最大的灾难就是面对亡国的危险,可是什么让这个古老的民族一次次从苦难中挣脱出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民族? 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国家的带领下共捐出近千亿元的救灾物资;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在境外受阻,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此保护圣火的壮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足以证明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合力一直是维系中华名族的纽带, 它能使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形成不可抗拒的合力共同抵御苦难。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四)有利于抵御西方宗教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很多西方人攻击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没有自己的国教,并极力鼓吹西方基督教教义。利用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缺口运用宗教来进行和平演变。可是他们错了,基督教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奴化中国人的思想,这里的因素十分复杂,恐怕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但一种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

学术界在对中西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往往会强调二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重现世、尚事功的世俗性文化,它的中心始终落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上。 其结果就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盛行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实践性的伦理规范;与此相反,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一种重彼岸、尚超越的宗教性文化,它的重心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落在虚幻的神人关系之上, 从而使得超现实的信仰和超经验的形而上学成为推动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杠杆[4]。 中国没有自己的国教,但有非常确定的道德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人的影响是国人重当下,中国人最富实用性格。

(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的思想渊源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找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就开始了对和谐、和平的追求。道家的“天人共和乐”,儒家的“和为贵”,墨家的“兼爱”、 “非攻”……这些思想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心中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寻找一个“完美的社会”,孔子说“无礼,无以立”礼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大同之世的解释“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不是一个道理吗! “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相处的思想出处。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对我们今天倡导的诚实守信,修身养性,构建社会和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 这些在古代社会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今天我们却要大力倡导,可见,传统文化中道德规范的内容我们已经忽略的太久了。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历经了盛世变迁,但始终延续不绝,这就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有其优秀传统。 从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中国没有能够创造出近代实证科学, 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缺点。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任何“”和“文化复古主义”都是错误的。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他在《国史大纲》前面有一段话:“当下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现在国学热,幼到还没上学的儿童,长到古稀老人;下从民间百姓,上到高管高官都以能说出几句古语而自得。可是这当中又有几人是真的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而去学习的呢?恐怕都带有几分功利。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辉煌之后到了近代却遭受坎坷之途。20年代“打倒孔家店”时,我们看不起传统文化;9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看不见传统文化;21世纪“国学热”的今天,我们看见了传统文化却是在盲目跟从。看到那些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难道不使每个中国人惭愧吗?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是要我们发扬、继承的,而不是用来遗忘的。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去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当做为学而学,而是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继续为社会主义中国贡献力量。

上一篇:平面设计对民俗美术的发展 下一篇:组织文化建构于传统文化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