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和经验

时间:2022-06-02 05:24:16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和经验

摘 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奉献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就业

自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扩招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2006年至2010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2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和630万人。仅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国就分别有116万和144万的大学生未能如期找到工作。然而与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大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鸿沟”现象。从表面上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没有脱离传统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不足。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广泛使用就业能力一词,但对就业能力却没有统一的定义。

1.1国外就业能力的定义

奥佛顿(C.Ovetoom)提出就业能力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1]哈维(Lee Harvey)提出就业能力是被雇主认可的雇员在求职、工作和职业发展方面能力的总和。[2]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Fundamental Skills)、个人管理能力(Personal Management Skills)和团队能力(Teamwork Skills)三项,是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进而实现自身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3]福古艾特(Fugate)认为就业能力应该考虑社会资本的因素,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集合的交集组成。[4]

1.2我国就业能力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就业能力也有不同的认识,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5]文少保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6]黄敬宝提出了就业能力是由先天性因素及包含教育、社会资本等后天性因素共同构成的观点。[7]

中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都是从意愿、技能、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表述,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能力的定义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招聘方、工作岗位甚至就业地点等不满意而导致有业不就的现象,因此,研究就业能力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外,还要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意愿。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在校及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意愿的基础上,成功谋求工作职位、维持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奉献能力。

2.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8]这说明从数量上看,一半以上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内都能找到工作,13.4%这个相对数量虽然不多,但考虑到毕业生基数较大,因此未就业大学生绝对数量也不容忽视。此外,从质量上分析,已就业大学生中还有相当比例要求离职,这都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就业意识不强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受到十多年来学习习惯定势的影响,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考今后就业问题。直至在毕业前才开始考虑就业的方向,动手制作应聘简历仓促应聘,在求职时打的是无准备之仗,成功率较低。在招聘会现场,应届毕业生往往不是针对某个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接触,而是采用“海投”战术(没有确定目标的海量投递个人简历)。

2.2就业观念落后

大部分毕业生受到社会、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考虑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和事业单位这些竞争激烈却用人需求量较少的职业、单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这些用人大户却鲜有问津。大学生对商界成功人士非常羡慕、敬仰,却不接受自己先就业后创业或毕业后即创业的就业创业新观念。

2.3专业水平不高

教育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体现为教材滞后、实训实验设备滞后等,加之部分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不符,造成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在企业零培训的情况下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注重社会实践工作,大多数都是以应付的形式完成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任务,造成企业在要求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时,不少学生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情况。

2.4应聘技巧不足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和职场礼仪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在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同台竞争时缺少优势。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理论教学有不能积累实战经验的先天缺陷,对高校毕业生掌握应聘技巧帮助不大。

2.5缺乏个性特色

目前,由于学生数量较多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如同是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往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企业用人的差别化需求。

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

在实践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奉献能力,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存、发展和回报社会中提升就业能力。

3.1培养基本生存能力

首先要培养积极的就业意识。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投资,家长之所以愿意进行教育投资是因为他们认为该投资会有丰厚的回报。只有毕业后成功就业,教育投资才是具有价值的。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初,就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时刻刻为今后的就业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应认识到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解决生存问题,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因此,要更加务实地看待就业问题,不能一味盯着机关事业单位,要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小企业,在企业中积极锻炼,争取早日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在时机成熟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岗位创新或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再次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目前的大学生在年龄段上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表达诉求,这说明他们愿意表达自己,但不愿抛头露面,深层次的原因是该年龄段的年轻人缺乏当面交流沟通的技巧,如果必须当面交流,要么容易成为被动教育式交流,要么容易成为强词夺理式的争辩,难以达到较好的沟通交流效果。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团队合作也愈发重要,而沟通交流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学校要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同学们逐步适应面对面的交流并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最后要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专业背景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变为社会所用技能的能力,力争在毕业后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成功求职,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3.2培养职业发展能力

第一要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是求职的基础,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专业学习的提高。学校应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评价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态评价系统,将学生在参与专业竞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都融入评价体系。第二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要紧紧依托“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比赛,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拓展工作思路做好铺垫。第三要提高工作处理能力。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不仅反要对学生开展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而且要训练提高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资源整合能力、搜集并应用信息能力和工作系统设计维护能力;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应聘,而且全面了解进入工作岗位后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让大家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第四要提高工作影响能力。高校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类型的比赛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工作中提高影响力的前提是先被企业文化同化,被单位认可,然后才能逐步提高工作的影响力,而不是空有梦想和抱负,却不被单位接受。第五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努力克服自卑情绪,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攻坚克难,培养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意识。第六要展示个性风采。个性风采不是非主流,而是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年轻人特点的好学、上进、阳光、乐观、开朗等优秀品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锤炼自己的优秀品质,展示自我风采。

3.3培养社会奉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崇尚岗位奉献是各家用人单位大力提倡的职业精神之一,社会奉献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搭建小红帽、社会义工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岗位立功的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Overtoom.Employability Skills:An Update[EB/OL].http:///files/employability_skills.pdf,2010,10,16.

[2]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97-109.

[3]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EB/OL].http://www.conferenceboard.ca/topics/education/learning-tools/toolkit.aspx http://www.conferenceboard.ca/Libraries/EDUC_PUBLIC/esp2000.sflb,2010,10,16.

[4]Fugate M,Kinicki A J & 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6]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4):81-129.

[7]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4):81-129.

[8]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快乐作文 下一篇: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