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考试(HSK)对汉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时间:2022-06-27 08:19:22

汉语水平考试(HSK)对汉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HSK的结构,阐述了HSK对汉语教学的正面、负面反拨作用,并由此提出了HSK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语言测试 反拨效应 HSK汉语教学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专门测量外国人、华侨和国内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的一种标准化考试。它是在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测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而设计的标准化考试。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以能够有效地反映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为原则,而不以某种特定的教材教法为依据。它能直接证明测试对象的汉语水平能否适应某种需要,间接地为评估教学、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或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一、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问题

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主要对象的统一汉语水平测试,(HSK)命题主要依据的考试大纲共5种: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3.《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基础)》;4.《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和语法的总纲,是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种考试的主要命题依据。以这两大总纲为依据制定的HSK(基础)考试大纲、HSK(初中等)考试大纲和HSK(高等)考试大纲进一步对不同等级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题型、试卷构成以及各项题目所占比例等,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从而使三种考试所包含的四个不同等级的考试领域有了较好的界定。从所采用的题型来看,汉语水平考试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如在基础考试中,全部为多选题,在初中等考试中,1到154题为多选题,155到170题为写汉字,多选题的比例高达91%。在高等考试中,引进了口试和作文两项,实现了客观性考试与主观性考试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水平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的考试技巧,这种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的考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因而,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中,考生成绩与实际的汉语水平往往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主观性试题的效果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也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首先,主观性试题的分数占试卷总分的比例偏小,导致无论是考生还是教师平时都不愿花很多时间练习。在初中等考试中,有15道写汉字的题目,很多学生认为写汉字的分数比例小,而忽略了对于汉字的学习,不重视汉字的书写,长期以来汉字的书写得分率都不理想。其次,在高等水平的口语考试中,因为口试要适合各种学生的需要,所以所出题目绝大部分考生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题目。但这样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学生在考试前容易猜题,从而忽略平时的口语学习。口语考试的自由发挥中要求说两段话,有时考生的两段话的水平有明显的脱节现象,这就是考前突击的效应。这样的考试缺乏“真实性”。而且在考试的过程中,都是学生一个人在说,没有进行交际,所以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汉语的交际水平并不能达到同样好的高度,这与测试“必须在真实的语境中采用真实材料进行”的宗旨相违背。

二、汉语水平考试对汉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汉语水平考试作为水平考试的一种,它具有稳定而可靠的科学性和权威,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着巨大的反馈作用。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必松先生说:“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不但跟学生和教师有关,而且跟教学单位的声誉有关。因此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必然要向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方法靠拢。这就是HSK的反馈作用。”考试的反拨效应中不可避免地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来分别讨论。

(一)积极的反拨效应

1.督促学生全面学习,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HSK以语言知识测试为基础,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HSK试题的语料来源很广泛,它不从现有任何一套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而是从常见的文字量较大的报刊中摘取。试题的内容尽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体裁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语体既包括口语,也有书面语。口语中不仅有对话,而且有讲演,广播,书面语,从公共标记、报刊标题到略带文言用语的新闻语体。在初中等的HSK中,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是测试的重点,这两项技能的测试题共占58.8%,学习者要想有好的成绩,一定要加强听、读的训练。而在HSK中听读的覆盖是相当宽泛的,所以逼迫学习者在课余多阅读报刊,多听广播,多看电视,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渠道来学习汉语,练习课堂上已经学会的汉语,而不能孤立地只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死抠一两本书,妄图通过考前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汉语水平考试可以使学生在注意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向生活,进行动态、开放性的学习。

2.对汉语教学进行宏观指导,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改革,使课程设计向更合理的方面进行。首先,它促使教学内容和等级逐步向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其次在语言技能上,它督导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再次,在课程设计上,督导设立各种语言技能课程和各种精与泛相结合的复合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督导按“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向前发展;在教学手段上,督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立体式教学。HSK设有听力理解考试,由于HSK的推行,为了配合听力考试的需要,在很多学校改进了教学手段,配备了语音实验室和电视录象设备等。

3.汉语水平考试作是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标准化考试是把好教学质量关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国内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部门日益增多,各种教学大纲、教材种类繁多、质量不一,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比较不同的教学单位和教师以及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严密的测试标准和测试制度。通过HSK的比较,可以促进不同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教学比较,加强竞争机制,这对汉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很有利。

4.HSK对实际教学的反馈作用。HSK作为一种科学的测试手段,对教和学两方面都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从老师角度来看,他可以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更加系统地检查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采取更有效地教学方法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如杨翼(1998)通过对HSK(高等)作文的研究,发现了学生在选用句式时有杂糅现象,她在描写和分析杂糅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这种发现是大规模的,成系统性的,因此更能够使我们全面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HSK考试中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学生容易丢分的项目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有主动性。从学生角度来看,他可以通过考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对学生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汉语水平测试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汉语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等级标准,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更加勤奋地学习。现在由于汉语考试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用其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学校的入学也以其为衡量的准则,这样这门考试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更加重视汉语,把汉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消极的反拨效应

任何一种测试都有着正反拨效应,也有着负反拨效应,HSK的消极反馈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客观性试题比重过大,主观性试题比重偏小,容易使老师过于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忽视交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其次,初中等考试中由于缺少说和写,容易滋长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造成一些学生能听懂、看懂,但是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不好,写汉字的时候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汉字的认识只求形似,而不求精确的记忆,造成一些错误。而口语表达上则大量采用简单的句式,对复杂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措施。现在汉语考试在高等中增加了口语和作文,但是在中国生活,就必须进行交际,而不是只有具有高等水平的外国人才需要讲话,所以我认为,在初中等阶段也应该进行全方面的测试。当然增加主观性的考题,又会影响考试的信度,增加考试的成本,而且主观性试题覆盖面窄,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猜题,所以,必须不断地进行协调,以求达到题目的合理搭配。

现在,汉语学习者大都以掌握汉语能力为目标,所以并没有大量出现教学围绕着HSK转,HSK成为指挥棒,学生为考试而学,高分低能的现象。各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上还是照常进行,汉语水平考试的反面作用并没有过多的体现,汉语水平考试一直表现出很高的效度和信度,对汉语教学基本上是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关于测试和教学的关系,英国测试专家Alan Davies曾说:“测试不是教学,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坚持这样的想法,即测试的应用是有别于教学实践的,它应被看作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法,而所提供的信息是可以运用于教学和其他目的的。”在汉语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好测试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的、人为地把测试作为教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汉语水平考试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尽量提高考试的先进性、科学性,努力把考试设计成符合教育原理的、有积极反拨作用的考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汉语考试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题型,这对于保持试卷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汉语水平考试的等值计算。但长期这样,会造成题型的僵化,增加学生猜题的可能性,降低考试的效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变化题型,不断开发新题型。并适当增加汉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为答题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减少选择性作为答题题型的数量和权重。

(二)高等阶段的口语测试可以变为直接测试,规定口试规则,培养口试人员。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体验语言的交际性原则,而不至于使口语考试成为独白考试,同时可以减少学生的猜题机率。

(三)加大汉语考试现代化进程。为方便考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自己的汉语水平,建议尽快推出计算机自适应性HSK,提高考试的效度,适应时代的需求。另外,例如写作考试这种主观题,批改既费时又费力,且标准不易掌握,可以尝试开发一套电子评分系统,以减低阅卷的成本,提高评估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汉语水平考试研究(续集)[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2]杨翼.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3]任莜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汉语学习,2001,(2).

[4]李华田.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徐艳.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2).

上一篇:汉日外来语再比较:异同点及其文化根源 下一篇: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才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