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时间:2022-06-02 09:57:47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随时都有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困境,而且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的研究,利用有关模型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认识,另一方面希望对企业管理当局分析与监控企业财务危机有所帮助,从而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现状

财务危机是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至于威胁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现象。面对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处于当前金融危机的困难环境中,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财务危机。通过构建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尽可能地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损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财务预警系统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在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和我国上市公司经济预警系统研究、应用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不仅备受理论界的关注,而且得到了其他一些社会群体的认同。不少学者建议上市公司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建议的文章屡屡出现,例如,有些学者借助Z分数模型等比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模型,评价上市公司风险,判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潜在程度,强调财务预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提醒上市公司相关利益方的重视,并建议上市公司主动运用财务预警模型进行财务风险的猜测、分析和防范。

然而,由于财务预警系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上市公司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做出相应的规定。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本身的一些特有现象,使得上市公司缺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主动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Z分数模型的检验

美国财务专家爱得华・奥尔特曼(Edward.I.Altman)在美国考察了许多企业,证明Z分数模型对美国企业是合适的,但对我国的企业是否也合适呢?本文利用Z分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检验对象,对上市公司的选择不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而是先根据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把上市公司分为两类:业绩较好类和业绩较差类,然后对每类上市公司进行随机抽样。对于业绩较好的分类标准为上市公司的2005年每股股价和每股收益,业绩较差类则指定为sT公司。

该模型所有检验数据都来自深沪2家证券交易所的有关个股资料所用到的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负债、流动资产、资产总额、股东权益、资本公积、股本、净利润、财务费用、所得税、负债总额、产品销售收入、每股股价、社会公众股股份数。运用该模型计算Z值时,需用到股权市价总值这个财务数据。而股权市价总值应为每股股价和普通股总股份数的乘积(我国一般没有优先股)。由于我国国家股和法人股都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能够自由流通的只有社会公众股。因而,我们在计算股权市价总值时采用的是每股股价与社会公众股股份数相乘的办法。

(二)Z值的计算

在对该模型的验证中,本文对所分成的两类公司分别选取了5家上市公司作为代表,其中业绩较差的样本选取的是2006年被sT的上市公司,相应地选取5家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根据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求出每个公司各年的Z值,然后求出每类公司的Z的平均值,进行该模型的检验。每类公司Z值的计算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业绩优秀类上市公司每家的Z平均值为2.74。由Z分数模型的临界值可知,高于2.675,说明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好,破产可能性极小,与这些公司的财务现状基本吻合。

从表2可以看出,上述ST公司的Z值都为负数,低于Z值的下临界值,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事实上有的公司属于PT(特别转让)公司。这和ST公司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许多ST公司不仅亏损1年,而且其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0%以上。高负债经营使很多ST公司直接面临着一定破产的危险。

(三)检验结论

由上述计算可知,两类上市公司Z平均值分别为:业绩较好类为2.74;业绩较差类为-1.63,呈递减规律,这和我们对这些上市公司业绩分类的实际状况是一致的。每类公司的Z值和该模型的临界值相比较,总体上大致符合该模型对公司财务的评判标准。

当然,该模型并不是完全适合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表现在临界值的确定上。应该说,无论上临界值还是下临界值对我国上市公司都相对偏高。业绩较差类的ST公司一般来说业绩表现较差,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因而存在一定的破产可能性,但是这些公司可能通过资产重组、主业置换、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扭转乾坤,变亏损为盈余。所以,这类公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该是处于灰色区域范围内。而通过计算得到的Z值却低于下临界值,这也和我国ST公司的现状不是非常吻合。

我国公司Z临界值低于奥特曼所确定的临界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破产界限的界定中美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美国企业债务经营的比例远低于我国公司的债务比例;再次,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市价总值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最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方向复杂,许多上市公司并不是主要进行生产性投资,而是进行股票和债券投资。过度的间接投资削弱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从而导致在计算Z值时X5偏低。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支持财务危机研究的系统规范理论比较薄弱,预警变量(财务指标)的选取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在理论指导下系统性地进行,而只能靠研究者经验判断、对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和统计筛选。

(二)预警模型缺乏非财务因素

现有财务预警模型主要侧重于财务指标的利用,而很少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如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信用)等非财务因素。这些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许多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有时可能是本质原因。

(三)在样本选择上存在局限性

首先,国内研究多用ST当年或前1年数据来构建预警模型。企业的财务危机是一个渐进与连续的过程,从真正预警的目的来说,应该从更远期的时点着眼。其次,目前大多数研究采取配对抽样技术选择样本,这种做法假定先验概率为50%,远高于财务危机公司在总体中的实际比率。

(四)预测模型缺乏实用性

对公司来说,预警模型能否起到对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才是最值得关注的。然而,目前研究还仅着眼于建模技术、模型预测精度,较少考虑模型的实用性,并且研究主要追求判定结果的正确率,并没有提供实际解决危机的方案。

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预警系统的应用现状及我国财务预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分行业、分企业甚至分部门的预警模型,拓宽数据的渠道和研究的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实际工作中,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企业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预警模型。所以,除了研究普遍适用的通用模型外,还要研究适合行业及企业自身特点甚至是企业内某个管理部门的模型。

(二)要在预测模型中更多地引入动态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和非量化指标(如审计结论、内控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等),构建更为全面的备选变量组。

(三)建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型,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缺陷,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又要避免仅用定量分析法一锤定音的武断。

(四)努力将财务预警模型建立成为工具化的通用语言及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公司提供实际解决危机的方案,提高预警模型的实用性。

上一篇: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影响及对策